地球的出生:一場“星際意外”改寫命運
四十六億年前,太陽系還是一團漂浮的氣態(tài)云。一顆如同火星般大小的流浪天體 “忒伊亞” 陡然闖入,與原始地球發(fā)生了劇烈的碰撞。這一場宇宙級別的慘烈車禍,不但致使地球表面熔化為巖漿海,還甩出眾多碎片,而這些碎片就是月球的前身。你可能不知道,早期的地球是個“鐵疙瘩”。重金屬下沉,形成了地核;火山噴發(fā)所釋放的氣體在星球的上方織就原始大氣層。這顆原本灰暗的星球首次泛起藍色的漣漪,是因為直至38億年前,彗星群攜來的冰晶消融,成為了海洋。地球最初的氧氣來自藍藻的“呼吸實驗”。含氧量達21%的“生命套餐”大氣,是這些微生物耗費了長達25億年才改造而成的。然而,這樣的改造,卻險些致使不喜歡氧氣的生物集體走向滅絕的厄運。
生命闖關:從單細胞到恐龍的“地獄模式”
寒武紀到來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原始派對。現(xiàn)在科學家也沒弄明白那5 億年前,三葉蟲與腕足動物在海底舉行的一場盛大的狂歡節(jié),究竟是怎么回事。地球曾經(jīng)歷經(jīng)五次生物大滅絕,在二疊紀末期,多達 96% 的物種消失不見,究其原因,僅僅是因為火山灰遮蔽了陽光,引發(fā)了猶如 “核冬天” 般的災難。恐龍霸占地球頂端 1.6 億年,而人類書寫的全部歷史,比起來甚至不夠播放一首3分鐘歌曲。
地質(zhì)運動:地球的“自我整容”術
板塊造構算是我們星球最酷的生存技能了。由于印度板塊不斷向歐亞板塊進行撞擊,喜馬拉雅山脈正以每年4厘米的速率持續(xù)抬升。地表的地貌形態(tài)被重塑,大氣成分借助火山活動不斷被更新,這都是這種板塊間的劇烈碰撞導致的。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的話,我們的星球或許早已淪為像火星那般冰冷了。土壤的演化過程堪稱自然界的“慢綜藝”。巖石經(jīng)過風化后,通常會慢慢積攢一些有機質(zhì),這個過程往往得花上幾百年時間。之后才成為適宜莊稼種植的優(yōu)渥土壤。就拿亞馬遜雨林的土壤來說,一旦脫離當?shù)氐纳鷳B(tài)系統(tǒng),就連植物生長都無法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可謂精密又脆弱。
人類紀危機:我們正在改寫地球的“出廠設置”
自工業(yè)化改造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然突破 420ppm,達到了 80 萬年來的峰值。北極的永恒冰凍層正在加速消融,逃逸出相當于現(xiàn)存化石燃料儲量的兩倍之多甲烷量。全球九大行星邊界已有六項被突破,其中涵蓋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及氮循環(huán)的失衡等狀況。在過去的千年間,小麥的基因多樣性銳減了90%,而小麥是人類最早馴化的植物。我們引以為傲的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正在用單一作物取代地球百萬年演化出的生態(tài)網(wǎng)絡。
未來賭局:地球能否承受“人類2.0”?
格陵蘭冰蓋將會徹底消融,海平面上升7米,這是NASA的模擬結果表明的倘若全球氣溫升高2℃會出現(xiàn)的情況。一連串會導致臨界點連鎖反應:北極永凍土解凍→釋放甲烷→加速變暖→亞馬遜雨林退化→碳匯功能喪失,而這是全球氣溫升高2℃致使格陵蘭冰蓋徹底消融、海平面上升7米所導致的。這些可能在未來百年內(nèi)發(fā)生。還要關注海洋底部的微生命。有一個以化學物質(zhì)為來源的生物鏈,它位于馬里亞納海溝的萬米深處。這會不會說,即便地表遭受滅頂之災,地球生命或許仍會以一種我們尚未知曉的方式繼續(xù)存續(xù)下去。或許地球不需要援救,需要援救的是人類。當我們一直想著飛向太空,卻常忘記自己正站在一顆傷痕累累的地球上。或許該換個視角思考:不是我們要保護地球,而是地球在容忍人類的任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