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提到三國猛將,呂布“人中赤兔”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少有人知,在元代《三國志平話》中,曾有一人與呂布并稱“西涼雙雄”——他,正是飛將軍李廣的后代,李肅。
《三國演義》中,李肅只是個策反呂布的三流謀士;但在《三國志平話》里,他銀槍白馬、勇冠三軍,是與呂布齊名的絕世猛將!
今日,且隨筆者,來閑聊一下這段被演義塵封的真相:為何本該惺惺相惜的同鄉豪杰,最終落得斬首懸顱的結局?
《平話》雙雄:被演義抹去的齊名傳奇
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堪稱《三國演義》前身,書中描述呂布與李肅,堪稱雙星輝映:
呂布:赤兔嘶風,方天畫戟寒光攝魂,黃幡豹尾迎風獵獵。
李肅:銀甲映月,倒須鉤槍鬼神皆懼,腰間雕弓百步穿楊。
更關鍵的是,曹操曾感嘆:“李肅有萬夫不當之勇!”
這段記載,讓李肅從演義中的“說客”一躍成為匹敵呂布的猛將。可惜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將李肅的武力值削成“戰五渣”,只保留其謀士身份。
為何元代民間說書人非要捧李肅與呂布齊名?或許正因他的設定是李廣之后——在百姓心中,“飛將軍”血脈就該所向披靡!
策反呂布:猛將親手種下惡果
《三國志平話》與《三國演義》交匯處,藏著李肅命運轉折的關鍵一幕:
董卓被丁原打得節節敗退時,李肅主動請纓:“某與呂布同鄉,愿以赤兔馬為餌,誘其來投!”
在李肅的循循善誘之下,呂布終究動了心,一刀撂倒義父丁原,攜著熱乎的赤兔馬轉投董卓。
呂布弒殺丁原投董,卻對李肅留下一句:“今日承情,他日必還!”
這句話,成了李肅的催命符。
美人計真相:呂布的羞憤與殺機
王允用貂蟬離間董卓呂布時,《平話》埋下一處暗筆:
呂布猶豫是否弒父,王允陰惻惻提醒:“將軍忘了?當初勸您殺丁原的,正是李肅啊!”
燭光下,呂布攥戟的手青筋暴起——
他終于意識到,自己“三姓家奴”的罵名,全因李肅兩次獻計!更可怕的是,李肅親眼見過他跪拜董卓的丑態,知曉他弒父時的猙獰表情……
宮變誅董卓那夜,李肅仍是計劃關鍵執行者。但當他笑著割下董卓肥碩的頭顱時,呂布卻在想:“下一個該滅口的,就是你了。”
弘農斬將:猛將凋零的黑色幽默
董卓死后,其婿牛輔復仇。呂布派李肅出征,卻暗中克扣糧草。
首戰小勝后,李肅輕敵夜襲,反遭火攻慘敗。退兵時他尚存幻想:“我與奉先同鄉,又有舊功……”
踏入軍營剎那,寒光迎面!
呂布怒斥:“損兵折將,該當何罪?”大手一揮,李肅已被押出營寨,斬首示眾!
當然了,呂布趁機誅殺李肅,如果從《平話》的角度來分析,還有一個原因:李肅與自己齊名,后邊能不能穩住很難說,因此找個理由先除后快。
結語
李肅之死,表面是兵敗問斬,實則是話本與演義交織的必然:
在元代說書人心中,李廣后代必須勇猛,故令其比肩呂布。
在明代文人筆下,道德審判需要替罪羊,故將其弱化成小人。
若有來世,不知李肅是否還會牽來那匹赤兔馬?或許猛將的宿命,從沾染背叛那一刻便已注定……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
你認為李肅該不該與呂布齊名?
歡迎留言區暢所欲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