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ang Zeyi / Greenpeace
說到數據,不可避免地,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是“數字”。其實,顏色、聲音、圖像、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都是數據。
我們需要比數字更鮮活的敘事
有時候,人們習慣將復雜的情況抽象為數字規律來傳遞信息。然而,當我們試圖討論“氣候變化”這個遙遠的國際術語,如何對每個生活在“冷暖之間”的你我,產生具體影響時,數字,似乎不能承載所有故事。
今年世界地球日,綠色和平希望用更可具象感知的數據形式,來探討氣候變化之下的生活。
我們設置了三個問題:
- 你覺得極端天氣下,什么是脆弱的?
- 說到暴雨,你會想到什么?
- 你對全球氣溫上升1.5度的想象是什么?
每個問題對應的24個可能“答案”,均勻地排布在圓環一周。每個參與者使用織線,連接兩個或多個“答案”,以回應問題;當參與者越來越多,選擇便會產生疊加——高頻答案組合的連線,會因為多次重疊而加深;密集交織處,是群體的共識。
↑ 為什么使用織線?點擊圖片查看背后的故事
可視化裝置經歷了從點,到線,再到面。疏密不一的網狀圖案直觀地展現了群體選擇過程,以及選擇的集中或分散,而線的顏色則區分了參與者的群體認同。
由于織線的物理存在,每個人關于氣候變化的思考,變得有形、可觸摸;每個人也在觀察別人的連線結果,并做出自己連線動作的過程中,連接到了同行者。其中,時不時會有觀點的碰撞,但也一定會有想法的共鳴。
自然生長的數據
咖啡廳、書店和膠片店,聚集了不少愛思考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三塊由木頭碎屑壓制的可視化裝置,就靜靜待在這些店面的一角。
? Yang Zeyi / Greenpeace
數據不靠收割——兩口咖啡的間隙、閱讀放松的踱步、沖洗膠卷的等待——在這些時候,它自然而然地生長了出來。
(以上來自小紅書參與者,侵刪)
“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這次的集體討論,不指向結論,只呈現“結果”。但是,光有數據去形成圖案作為“結果”還不夠。
因此,我們繼續把映射了群體氣候認知的這個圖案,提取核心意象,制作成可以適用于日常物品設計的極簡標志,并發起地球日號召: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數據所蘊含的態度,從裝置框架中走出來,擁抱著更多可能性。
標志設計 ? 趙雨晨
“我的連線,構成了這個標志的一部分;我的行動,將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損失時,帶來改變的一部分。”
“成為改變的一部分”標志,可以融入帆布袋、手機殼、項鏈......任何日常生活的元素中。
希望在你看到它時,能夠想起氣候變化正如何影響每個人;希望在你決定佩戴它時,可以擁有氣候行動者這一新的身份認同,成為新敘事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