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明麗
讀者來信:
您好呀,猶豫了好久還是想和您說說我的煩惱。作為一個剛畢業半年的女生,最近總覺得自己被各種“標準”追著跑——先是刷到室友跟著博主練“直角肩”,每天對著手機做拉伸時嘴里還念叨“肩寬不夠穿吊帶不好看”;上周和閨蜜逛街,她試衣服時突然說要去打玻尿酸,理由是“蘋果肌下垂拍照顯老”,我看著鏡子里自己有點肉肉的胳膊,突然連奶茶都不敢多喝了。
其實這種焦慮好像是慢慢滲進來的。以前大學宿舍夜聊,大家還會討論哪門課難、哪部劇好看,現在打開朋友圈,滿屏都是“腰圍58cm的自律日常”“do臉前后對比”,連班里最活潑的學妹都在群里問“有沒有靠譜的醫美機構”。有次刷到科普說現在18到25歲女生醫美消費占了57%,突然反應過來,身邊好多同學畢業第一份工資都用來買美容儀、囤玻尿酸了,好像不做點什么,就趕不上“精致女孩”的標準。
最難受的是對自己身體的感覺變了。以前穿寬松T恤覺得舒服自在,現在每次拍照都要吸氣收腰,甚至會因為腰比A4紙寬而失眠。有天刷到吃播催吐的新聞,突然想起公司實習生小美總說“減肥餐難吃但必須吃”,后來才知道現在進食障礙發病率漲到3.2%了,那些“漫畫腰挑戰”“筷子腿教程”,原來真的會讓人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陌生。
還有濾鏡這件事,明明知道朋友圈里的冷白皮、尖下巴是假的,可每次自己拍照還是忍不住把瘦臉滑到15,磨皮開到最大,直到照片里的人不像自己了才敢發。有次團建沒修圖發了素顏照,收到朋友私信“你最近狀態不好嗎”,突然覺得好累——我們好像都在用10級濾鏡活成別人眼里的“精致模板”,卻忘了自己笑起來時的小梨渦,才是媽媽說過的“最可愛的地方”。
有時候也會反抗,比如刪掉所有修圖軟件,可第二天上班看到同事們精致的妝容,又忍不住懷疑“是不是只有我不達標”。路過商場看到巨幅美女廣告,總會下意識低頭看自己的肚子和大腿,這種被“審視”的感覺,好像從外界長到了心里,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挑剔。
我知道這可能不只是“愛美”的問題,可到底為什么我們會被這些“標準”困住呢?當大家都在說“顏值即正義”,連外貌都成了需要投資的“社交貨幣”,普通人該怎么掙脫這種焦慮呢?
——在“標準”里迷路
你好呀!讀你的信時,仿佛看到了無數個在鏡子前糾結的女孩身影——我想起去年有位來訪者說,她每次路過商場的全身鏡,都會不自覺地調整站姿,直到把腰凹成想象中的“完美弧度”。其實啊,你說的這些焦慮,很多女生都有過,就像一場無聲的傳染病,悄悄爬上每個在乎“好不好看”的年輕心里。
仔細觀察下來,我們對“美”的困惑,或許就藏在“非要長成某一種樣子”的執念里——而這種執念,其實和整個社會的“隱形推手”分不開。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打開手機,連刷三條視頻就能刷到“變美攻略”:有人說“25歲前不做抗衰就晚了”,有人教“三招擁有明星同款冷白皮”,連奶茶店的廣告圖都在暗示“瘦了穿裙子才好看”。這些鋪天蓋地的信息,其實是消費文化悄悄布下的網——商家們把“美”拆解成無數個可以購買的零件:玻尿酸是“抗衰貨幣”,美容儀是“自律象征”,就連修圖軟件的會員費,都成了“精致生活”的入場券。它們不斷告訴我們“你還不夠好”,卻絕口不提:當我們為了“直角肩”練到肩膀僵硬,為了“漫畫腰”不敢吃飽飯,其實是在用自己的焦慮給資本的錢包充值。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回頭看看歷史,會發現“美的標準”就像四月的天氣,說變就變。奶奶輩年輕時覺得“臉蛋圓潤、手腳有力”是健康美,媽媽那代人流行過“小燕子式的靈氣單眼皮”,到了我們這兒,突然變成了“高鼻梁、冷白皮、螞蟻腰”才叫美。你看,唐代的仕女圖里,豐滿的女子穿著低胸裙騎馬射箭,放在今天可能會被說“腰不夠細”;民國時期的女明星,留著齊耳短發穿旗袍,放到現在的濾鏡里或許會被嫌“不夠精致”。這說明啊,美從來不是固定的模板,而是跟著時代的風向在變——今天被追捧的“標準”,說不定十年后就成了“過時審美”,可我們卻為了追趕這些隨時會變的風,把自己困在了原地。
記得有位來訪者曾告訴我,她翻出媽媽年輕時的照片,發現媽媽穿著樸素的襯衫,頭發被風吹得亂蓬蓬的,卻笑得特別明亮。“那時候沒有醫美、沒有濾鏡,可媽媽眼里的光特別動人。”
真正讓人記住的美,從來不是某個精確的腰臀比,而是一個人活得舒展時的狀態——是你和朋友聊到開心處的大笑,是專注做一件事時眼里的光芒,是哪怕素面朝天也敢走在陽光下的自在。
如果你問我怎么掙脫這種焦慮,或許可以試試先做兩件小事:第一,下次照鏡子的時候,試試別著急挑毛病,而是像觀察好朋友那樣看看自己——比如注意到自己睫毛在眼下投的小影子,或者嘴角微微上揚的弧度,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你”的印記;第二,當你又忍不住想“修圖到不像自己”時,停一下,想想發朋友圈的初心是什么——是想分享此刻的心情,還是想獲得別人的點贊?其實大多數時候,朋友給你評論“狀態不錯”,往往是因為你照片里的笑容很真實,而不是你的下巴有多尖。
我喜歡去附近的一家茶社,茶社窗外正對著一棵櫻花,櫻花每一朵都有不同的開合姿態,有的花瓣上還有小斑點,可它們一起在春風里搖晃時,那種生機勃勃的美,比任何精修圖都動人。
我們不需要活成網紅模板,不需要用玻尿酸或濾鏡堆砌出“完美”,因為真實的你,會因為熬夜長出小痘痘,會因為大笑露出虎牙,會因為緊張絞手指,這些“不完美”的細節,恰恰是你區別于所有人的生命密碼。試著抱抱鏡子里的自己吧,對她說:“你不用符合任何標準,這樣就很好啦。”
所以下次再被“必須變美”的聲音包圍時,不妨想想:這些標準是誰定的?它們真的適合獨一無二的你嗎?就像春天不會只有櫻花一種花開放,這個世界也從來不需要那么多“復制粘貼”的漂亮。你大可以像媽媽照片里那樣,大大方方地笑著,讓陽光照在真實的皮膚上——那些所謂的“不完美”,反而是時光送給我們最特別的禮物呀。
慢慢來,我們先學會把別人定義的“美”暫時放在一邊,聽聽自己心里真正喜歡的樣子是什么樣的。畢竟,這一輩子最需要討好的人,是鏡子里那個會哭會笑、獨一無二的自己呀。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布者【韓明麗】所有。本App為發布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