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南京社保發公告,要求楊某退還社保待遇26.3萬,啥情況
4月17日,南京社保發公告,要求楊某退還社保待遇26.3萬,怎么回事
94歲老人被追討26萬社保金?南京社保這波操作到底冤不冤?
這事兒聽著挺魔幻的——94歲的老太太楊某,退休后領著養老保險,突然被南京社保中心追著要討回26.3萬的“工亡家屬補貼”,還給了30天期限。
消息一出,網上炸了鍋:高齡老人、機關單位退休、十幾年的補貼突然變“欠款”?有人心疼老人,也有人罵社保不近人情。
但細扒下來你會發現,這根本不是簡單的“老人被欺負”的故事,而是社保制度里一場遲到12年的“算賬”。
先說清楚,這26.3萬不是養老金,而是工傷保險供養親屬定期待遇。
啥意思呢?比如你家有親屬因工去世,你作為直系家屬(比如父母、配偶)如果沒收入來源,就能按月領這筆錢。
但有個硬杠杠:必須“無其他收入”。
而楊某一邊拿著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一邊領工亡家屬補貼,這倆待遇從2008年10月到2021年4月重疊了整整12年半,平均每月多薅了1754塊。
有人可能要問:老人自己可能不知道政策啊!但社保規則早寫得明明白白——資格動態管理。
領錢的時候符合條件,不代表能領一輩子。
比如子女工亡后,如果老人后來有了退休金、存款或者其他收入,必須主動申報停發補貼。
但現實里,很多人要么真不懂,要么裝不懂。
楊某這案子,大概率是社保部門查數據時發現她同時在領養老保險,這才追到頭上。
這事兒南京社保處理得挺有“人情味”。
給老人30天緩沖期,還能分期還款,甚至允許從養老金里按月扣錢。
要是換成某些地方,可能直接起訴強制執行了。
畢竟按照《社會保險法》,冒領社保不僅要全額退還,還得罰2-5倍的錢,甚至可能吃官司。
去年杭州就有個案例,家屬冒領養老金23萬,最后不光要還錢,還被罰了雙倍,差點蹲大牢。
但問題來了:為啥拖了12年才發現?這就暴露出社保系統的“歷史欠賬”。
早些年數據不聯網,資格審核全靠人工。
比如2008年那會兒,社保部門可能壓根查不到楊某有沒有其他收入。
直到這幾年大數據普及,南京社保和公安、民政、醫保數據打通,才把陳年舊賬翻出來。
有網友吐槽:“早干嘛去了?現在讓90多歲老人背鍋?”但制度就是制度,錯了就得認——社保基金是全民的錢,今天對冒領放水,明天你我的養老金就可能被掏空。
更深一層看,這案子給所有人敲了警鐘:社保待遇不是“終身制”。
你以為領到手的錢就穩了?資格一變,分分鐘得吐出來。
特別是現在社保新規越來越嚴:2025年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從15年漲到20年,延遲退休也來了,男性干到63歲,女性55-58歲。
年輕人得多交錢,老人得更仔細核對待遇。
再說說楊某的處境。
94歲高齡,突然背上26萬債務,聽著確實慘。
但注意公告里的細節——她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不會差。
按南京標準,這類退休金至少四五千起步,26萬分期還壓力不算致命。
更何況,社保還允許用喪葬補助金、個人賬戶余額抵扣,擺明了不想把老人逼上絕路。
但這事兒的荒誕感在于:制度漏洞讓普通人買單。
如果社保部門能早點用上大數據交叉比對(比如現在江蘇試點的平臺),可能2010年就發現問題了,不至于滾到26萬。
再比如,每年讓老人做一次手機認證很難嗎?2025年新規倒是要求了,但過去十幾年為啥沒落實?
說到底,社保是張“安全網”,但網眼不能漏成篩子。
對普通人來說,記住三件事:資格變化立刻報備(比如家人去世、自己退休)、每年自查一次待遇、發現多領趕緊退。
別覺得“占國家便宜不吃虧”,現在的大數據比你家狗還機靈,冒領的錢遲早得吐出來,還得搭上罰款和信用黑名單。
回頭再看南京這案子,它像一面鏡子:照出制度的剛性,也照出執行的溫度,更照出我們每個人對社保規則的認知盲區。
九旬老人被追債,聽著扎心,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今天對冒領睜只眼閉只眼,明天你領養老金時發現賬戶沒錢了,找誰哭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