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辛亥”到“五四”
也許是通了火車,鄉下人的消息靈通些了;也許是我長了年 歲,懂事了,這時我才知道了杭州這個地方也還有日本人、英國人。 當時有不少日本人住在拱宸橋,開絲廠、賣西藥,“仁丹”、“中將湯” 的廣告,一直貼到了嚴家街。我不知道當時的拱宸橋是不是租界, 反正鄉下人把它看作一個又奇怪又可怕的地方。
就在火車開通那 一年,拱宸橋發生過一次日本人和絲廠工人的哄斗事件,嚴家衡的 小伙子們也摩拳擦掌地說要去打“東洋人”。
至于杭州還有英國 人,那是有一次我生了傷寒病,李家二姑母來看我,說大方伯有個 英國醫生,叫梅滕根,會說中國話,不妨去看看。但是我害怕,母親 也說傷寒這種病只要小心養養就會好,不宜多吃藥,這樣,盡管沒 有看到,我才知道了杭州有個英國醫院。
我生傷寒是在夏天,母親 主張的“好好的養”,主要是只準我吃素菜,特別是禁吃魚蝦(在鄉 下,鄉下人難得吃到肉,但是小魚和蝦,是可以很便宜地從鄉下孩 子手里買到的)。病后正值秋天,于是每天吃茄子、葫蘆、冬瓜,連 續吃了幾個月,我就對瓜類發生了反感(也許醫學上叫過敏吧),一 吃瓜就嘔吐、腹瀉。
這樣,從幼年到六十幾歲,我一直不吃瓜,包括宴席上的冬瓜盅,在朋友間傳為笑談。直到“文化大革命”,“監護” 中天天給吃窩頭和西葫蘆,不吃也得吃,勉強一下,居然也不再“過敏”了。
1911年(辛亥),我十一歲,不上學,一直在家里讀“閑書”,看 《天雨花》、《再生緣》之類,母親也不反對。這一年夏天,表兄李幼甫送給我幾本油光紙印的《三國演義》,一下子入了迷,連每年夏天 我最歡喜干的事:捉知了,捉紡織娘,養金鈴子之類也忘記了。
可 是一到秋天,忽然間連嚴家街這么一個偏僻的小地方也緊張起來 了。這一年的農歷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義,趕走 了總督瑞激,武漢“光復”了!
因為這正在中秋節之后,所以很快就 傳出了“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反滿口號。我記得那時流傳得最廣的 一本書是《推背圖》,老百姓說,那是“明朝的諸葛亮”劉伯溫寫的。
我沒有看到過這本書,但是我每次走過鄔家店門前,都有許多人聚 集在那里議論《推背圖》上說的“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方罷休”這兩句話。他們說九十九就是一百缺一,百字去了一,就是白, 因此革命軍掛的是白旗。
大概在舊歷九月初,母親接到我舅父的 急信,意思是說杭州是省會,革命黨可能會“起義”,有危險,要我們 到德清去避一避。這樣,母親帶著四姊和我坐“腳劃船”去德清,住 在我舅父家里。
舅父徐士駿是一個曹禺的《北京人》里的曾老太爺 式的人物,表面上治家極嚴,我的表兄嫂們見了他,真像老鼠見貓 一樣;可是在這一個大家庭中,各房之間勾心斗角,乃至偷雞摸狗之事,在我這個十來歲的孩子眼中也看得出來。只是盡管有這種矛盾,舅父對我們一家卻非常寬厚。
我們到德清之后不久,舊歷九 月十四日,杭州新軍起義,逮捕了巡撫增韞,推舉了本省“耆紳”湯 壽潛為都督。過了一天,江蘇也掛起了白旗,宣布獨立。
這樣,地 處江浙之間的德清這個小縣城里也熱鬧起來了,紳商頭面人物在 “明倫堂”開會,膽小的有錢人則把細軟轉移到鄉下,謠言很多,青 年人就跟著起哄,這時候,就發生了我的剪辮子事件。
有一天,我表兄徐景韓逗我,說:“杭州開始剪辮子了,你敢不敢?”
我負氣地說:“敢。”
于是他就拿出一把大剪刀,剪了我的辮子。可是當我高 興地拿了尺把長的辮子給母親看的時候,意想不到地引起了她的暴怒。
當時杭州雖已獨立,但是連當了都督的湯壽潛也沒有剪辮,因此搶先剪掉辮子,分明是很危險的事了。她拉著我向我舅父“告狀”,舅父是“場面上人”,家里出了這種事,對他當然是不利的,于 是,除了將景韓痛罵一頓,罰他下跪向我母親請罪之外,還命令我 從今以后不準出門;后來又找出一頂瓜皮帽來,把剪下來的辮子縫在帽子里面,逼我戴上,裝作沒有剪掉的樣子。這一場風波一直到 舊歷十月底,清朝政府批準資政院請求,發布了“準許官民自由剪 發”的命令之后,才算告一段落。
我記得我們一家是舊歷過年之 前,也就是“宣統皇帝”下詔退位(舊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后,回到 杭州的。臨行之前,舅父和我母親談好,過了新年,讓我到德清來 讀書,這里有一所縣立高小,舅父是校董之一,和校長曹緒康很熟, 可以不必考試。
這一年春節我過得特別高興,因為我是嚴家街唯一剪了辮子 的人。現在回想起來,習慣勢力、舊事物、舊觀念,實在太頑固了, 讀過或者看過《桃花扇》的人都知道,在明末清初,蓄辮意味著向 “異族”投降,而現在經過了三百年之后,要剪掉辮子,反而成了一 場不小的思想斗爭,老百姓是不敢——或者說是不愿剪辮子的。
大概是民國元年(1912)的元宵節,聽說城里在剪辮子,我就跑到慶 春門去看熱鬧,果然,有四五個臂上掛著白布條的警察,有兩個手 里拿著大剪刀,堵在城門口(當時杭州還有很厚的城墻),農民出 城,就被強迫剪掉辮子,那情景十分動人,路旁的一只大竹筐里,已 放著十來條剪下的辮子。
我趕到城墻邊的時候, 一個老年農民正 跪在地上哀求,但是一個警察按住他的脖子,另一個警察很快地剪 下了他花白的辮子,老農放聲大哭,而一群小孩子則圍在警察身邊 起哄。這次剪辮風潮鬧了十來天,后來農民索性不進城了,市場上 買不到蔬菜,于是強迫剪辮的辦法才告停止。其實,這是庸人自 擾,因為在這之前,“皇帝”已經下命令,準許“官民自由剪發”了。
過了年,母親就送我到德清去讀書,我進了德清縣立高等小學,走讀,住在舅父家里。這是一所比較正規的學校,有學生五六 十人,校址是在孩兒橋北,明倫堂左側。
明倫堂是祭孔的地方,房 子相當大,凡是本縣出身的人考中了狀元、探花、榜眼,這里都有一 塊匾,寫著“狀元及第”及某某人在某某年中式之類的字樣。有清 一代,德清出過幾個狀元,老師告訴我,最后一個狀元是俞樾(曲 園),——就是俞平伯先生的曾祖父。
我在這里念了三年半書,到 民國三年(1914)夏季畢業。在學校里,我謹言慎行,算是一個好學 生,畢業考試名列第二。還記得考第一名的叫邱志高,是我的對手 也是好友,第三名是蔡經銘,是我嫂嫂的弟弟。
德清離杭州不遠, 坐航船只要七八個小時,所以我每年寒暑假都可以回家。辛亥革 命那一年,我大哥不知通過什么關系參加了“革命黨”,在陳其美部下當了一名“庶務”。可是二次革命失敗,他就被遣散回鄉,成了家,有了孩子,家境就更困難了,打算賣“墳頭樹”,和母親吵架。
就在這個時候,大哥經過了這次“革命”的沖洗,顯得也關心時局了, 他偶爾也從城里帶回一份《申報》,告訴我一些時事,什么袁世凱派 人暗殺宋教仁,以及奧國皇太子被刺引起了世界大戰等等,都是從 他口中知道的。
我高小畢業,回到杭州,正是歐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那一 年。盡管那時還小,可是在鄉下,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了。因為在 小學的時候,就聽老師和同學講過日本明治維新和光緒變法的故 事,記得我還從表兄徐景韓那里看到過一本叫《亡國恨》的唱本,講 的是印度、朝鮮亡國的故事。
其中說,當了亡國奴之后,三人不得 同行,三家合用一把菜刀之類,文字通俗,頗有煽動性。加上歐戰 開始之后,日本借口向德國宣戰,很快就在山東登陸,占領了青島。 這樣,連我也覺得亡國之痛就在目前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東陽縣 農民為了反對耶穌教會的洋人占用民田,引起了官逼民反,“暴民” 燒毀縣署的事件。我實在憋不住了,趁一個進城的機會,到后市街李家找表兄李幼甫去打聽消息。
見面談了幾句,完全出乎我的意 料之外,也許是他消息靈通,壞消息聽多了,不以為意,也許是笑我 這個毛孩子大驚小怪,他笑著說:“那么你說,怎么辦?”
我說:“你看 會亡國嗎?”
他還是一本正經:“誰也說不定,康有為不行,孫中山又 不行,老百姓有什么辦法?”
我有點火,頂了幾句,他卻邀我去游西 湖,我拒絕了,他說“不去也好,我怕你學陳天華!陳天華你知道 嗎?他主張革命,可是,他后來感到失望,一氣之下,跳海死了。你 不會跳西湖吧!”說罷大聲笑了。
這次談話毫無所得,也許可以說,反而增加了我的迷惘。這次 進城假如說有收獲的話,那是從幼甫書房里借了幾本一直想看的 書,一本是《古文觀止》,另一本是《魯濱遜飄流記》,他還送給我一 部《文選》,可惜我那時還讀不懂它的好處。
1914年這一年,我想用“窮愁潦倒”這四個字來形容我的處境 是恰當的。
窮,已經到了幾乎斷炊的程度,連母親的幾件“出客”衣 服和一床備用的絲棉被也當掉了。
可愁的事,當然更多了,日本向 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而袁世凱則一心想做皇帝,連外國客卿也 向他遞了勸進表。
至于我自己,小學一起畢業的同學,大部分都進 了中學,而我,卻因為交不起學費而一直蹲在家里。
晚上,我坐在 床前,憑著豆油燈的微光看那本《魯濱遜漂流記》,忘了時間,忽然 聽到母親在被窩里飲泣的聲音。我趕快吹滅了燈,偷偷地睡下,可 是怎么也睡不著。這樣下去怎么辦?
想了又想,什么主意也沒有, 想翻身,想哭,怕驚醒了母親……。
這是冬天,夜特別長,朦朧了一 陣,天亮了,終于打定了主意:去做工。十五歲,是可以做工的年歲 了。
這之后,我瞞了母親,天天進城,去找工作。當時是歐戰時期, 民族工業得到了一點發展的機會。浙江是絲綢之府,本世紀10年 代初,絲紡染織工業已經有了初步基礎,緯成、虎林公司,都是這時期開辦的,除此之外,還有大小不一的作坊。
在這種情況下,我終 于在太平坊的一家“泰興染坊”找了一個當學徒的機會。
事情是這 樣:有一天我在艮山門車站附近看到一張招收徒工的招貼,當即按 地址去應招。紹興口音的管事問了我姓名、籍貫,我怕他聽不清, 就拿柜臺上的筆寫了我的姓名履歷。
他看我拿起筆來寫字似乎有 點驚奇,就問:“你讀過書?”
我回答:“小學畢業,有文憑。”
他笑了, “用不著,可是,當學徒是沒有工錢的,只供飯,讓你學本事,行嗎?”
我同意了,他進去和老板談了幾句,回頭來叫我在一張字據上畫了 一個“十”字。
到染坊店去當學徒這件事,是瞞著母親做的。我也完全料到, 她知道后會引起風波,可是當我詳細地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她,并補 充說,學手藝的時間是一年,做得好,也就是學得快,可以縮短,期 滿之后,每個月可以有兩塊錢的工錢。
同時,因為我識字,能記賬, 那位管事說,老板正要請一位記賬的人,所以做上幾個月,也許就 會給工錢。母親聽著,不作聲。很久很久,才慢慢打開箱子,給我 整理了幾件換替的衣服,她的面色是凄苦的,我想不出一句話來寬 慰她。
直到睡下之后,我朦朧中聽到她一個人在獨白:“……完了, 有什么辦法,世代書香,就在我這一代完了,兄弟兩個都當了徒 弟….... ”
當學徒的確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早晨四五點鐘起床,下門板、 掃地,和我年紀相仿的一個姓王的學徒還得替老板倒便壺、端臉水。那位管事的紹興人看得起我,只派我做些燒火、抹桌子、擺碗 筷之類的雜活。
這個作坊一共有十四個人,除了老板不動手之外, 連管事的也要參加操作。整個業務分為兩部,一是練,二是染,前者的工作要比后者辛苦得多。
當時的作坊根本沒有機器,練棉紗, 就在一口大鐵鍋里把堿水煮滾,然后把生紗搭在一根木棍子上反復煮練。練工是不戴手套的,他們的手掌長期和高溫堿水接觸,整個手掌就逐漸結成了一塊大跚,而且由于強堿的腐蝕,厚跚上就發 生了蜂窩似的孔點。
染色部門,勞動就比較輕了,他們的主要本領 卻在于掌握染料的份量、配色比例和染液的溫度。我在這染坊里 做了半年,并不覺得太苦。
我是兄弟姊妹中的最小一個,一般叫作 “老來子”,身體瘦弱,在生傷寒癥那一年,就有人背后說我可能“養 不大”;可是事情很奇怪,在染坊當了半年學徒,身體倒反而結實 了。
工人們和我也相處得很好,主要是我能給他們寫點家信之類, 因此,我就安了心,打算做“滿師”,就可以拿工錢了。
可是,人生的 路上是有偶然性的,這一年夏天,一陣狂風(臺風)吹倒了我們老屋 靠西南邊的那座風火墻,西邊空著的樓房,也倒了一片,母親派人 通知我,要我回去看看。
回到家,墻塌屋倒的事已經過去了,而最 意外的是大哥告訴我,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因為近年來辦得不 錯,決定升格為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原有的甲種工業學校改為工專 的附校,要擴大招生,浙江每縣可以保送一兩個公費學生,這樣,德 清縣因為我“品學兼優”,把我列入保送之列,學費由德清縣政府負 責。大哥用命令的口氣,要我立即離開染坊,趕快補習功課。
這個 消息,對我,對我母親乃至整個家庭,當然是個喜訊,甚至當我第二 天到泰興染坊去向老板辭工的時候,這位平時很少講話的老板也 面有笑容,并把用紅紙包好的四角小洋送給我作為“賀禮”。在染 坊當學徒的時間很短,但是染坊工人的生活、勞動,特別是練工們 手掌上的蜂窩跚,卻一直凝記在我的心中。
1915年9月,我進了浙江公立甲種工業學校,校址在蒲場巷 場官街報國寺。這個地方原來叫銅元局,停鑄銅元之后,改為“勸 工場”。由于這個歷史原因,學校里附設有動力、金工、木工、鑄工、 鍛工,以及染練設備。
校長許炳堃,字緘甫,也是德清人,是清末最 早派到日本去學工的留學生之一。他是一個“實業救國主義”者, 對事業有抱負,處事嚴格,我記得入學那一天,這位校長就對我們講了一通辦學救國之道,反復講了“甲工”的校訓“誠樸”二字的意 義。
他主張“手腦并用”,強調學工的人不僅要懂得理論,而且要親 手會做。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一般說來,“甲工”的功課要比一般 中學(如安定中學、宗文中學)多一點,深一點。學制是預科一年, 本科四年,我在學當時,一共有機械、紡織、染色、化學等科。
由于 許校長堅持了手腦并用,“實習不合格就不能畢業”的方針,所以這 個學校的畢業生分布在江浙、上海等地,對江南一帶的紡織、機械 工業的發展,應該說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銅元局”是個好地方,三面環河,河邊有一座小土山,土山外 面就是靠慶春門的城墻,有供學校用的辦公樓、學生宿舍、附屬工 廠、實驗室、操場、圖書館,占地約二百多畝。
我在這個學校整整呆了五年(1915—1920),對我說來,作為一 個工科學生,應該說是一個打基礎的時期。最初兩年,我對外很少 接觸,后來(主要是1919年以后),我才知道在省城里,“甲工”不論 在學業上還是管理上,都是辦理得最嚴格的學校。
許先生不止一 次說過:他要培養的是“有見解有技術的工業人才”,對學生的要求 是“有堅強的體質,健全的道德,正確的知識,果毅的精神,敏活的動作,嫻熟的技能”。
除此之外,大概這位許校長青年時期受過佛 教思想的影響,所以除了“誠樸”之外,他還給學生訂了“七戒”,這 就是:戒欺、戒妄、戒虛、戒浮、戒驕、戒侈、戒惰。
他對學生嚴,對聘 請的教師,在當時的杭州也可以說是“一時之選”,我記得起名字 的,就有:陳建功、徐守楨、謝酒績、關振然、惲震、錢昌祚等;楊杏佛 也是兼課教師,可惜我沒有聽過他的課。
入校第一年,順利地過 去,兩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可是到第二年,就緊張了,譬如數學, 一般中學只教代數、三角、幾何,“甲工”這三門的進度特快,因為三 年級就要教微積分和解析幾何;英文的進度也比較快,因為這兩門 都是我的弱點,就必須加倍用功。
起初,一直為數學跟不上而苦惱,不久,得到一位機械科的同學盛祖鈞的幫助,也就漸漸趕了上 去,可以拿八十分了。
其次是英文,我每天清晨一定要硬記五至十 個英文生字,也是從二年級那時開始的。
在小學時期,我作文的成 績比較好,進了“甲工”,又碰上了一位最好的老師謝酒績先生,他 是紹興人,留學過日本,他不僅學問淵博,誨人不倦,而且思想先 進。當時每周作文一篇,他幾乎對我的每篇作文都仔細評改,并作 貼切的批語。
民五六年,正是復辟反復辟和軍閥混戰時期。當 時有一種風氣,一到兩派軍閥打仗,雙方都先要發表一篇洋洋灑灑 的討伐宣言,每個軍閥都有一批幕客,這類檄文駢四驪六,寫得頗 有聲色,加上那時國事日非,民生艱苦,于是,我們這些中學生寫作 文,就難免也要受到這種“文風”的影響。
學校圖書館里,是看不到 “小說”(不論新舊)的,但在同學手里,我也看到過四六體寫的言情 小說,可是這些東西無病呻吟,和當時的生活離得太遠,即使覺得 有些句子寫得很好,也不會去模仿,但是那些軍閥幕僚們寫的檄 文,我卻不知不覺地受了不少影響。
1916年冬,黃興、蔡鍔相繼去 世,杭州舉行了隆重的聯合追悼大會,全市學生都去參加;事后我 在作文中寫了一篇表面上是追悼黃、蔡,實際上是反對專制政治的作文,感情激動,自己還以為寫得很痛快。
后來謝老師看了,在文 章上加了好幾處雙圈,但加的批語卻是:“冰雪聰明,惜鋒芒太露” 這九個大字。
起先,我還不懂得這個批語的意思,謝老師卻來找我 談話了。他沒有和我談那篇鋒芒太露的作文,卻問:“你除了學校 里教的書之外,還看些什么書?”
起初我不敢回答,因為有“七戒”, 明明看了又不說,不也是“妄”嗎?
于是我說在家里看過《三國演 義》,老師點點頭,沒有反應。
我膽大了,說:“最近還看過一本《玉 梨魂》”,他搖了搖頭,也沒有反對的表情。
接著又問:“《古文觀止》 里的那幾篇‘列傳’,例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之類,都能讀下 去了嗎?”
我點點頭說:“有些地方還得問人或者查字典。”
他高興地笑了,然后加重了語氣說:“要用功讀這一類文章。好好體會,然后 運用他們的長處,敘事清楚,行文簡潔。”
教師休息室里人很多,我 不便多留,站起來告辭了。他擺擺手叫我坐下,問:“你常常看報 吧?”
我點了點頭,他說:“我的批語,主要是說,你受了報上那些壞 文章的影響。”
我紅著臉承認了,又補充了一句:“此外,我還看過 《東萊博議》。”
謝老師聽了之后說:“這本書也不是不可以看,但現 在,在你們作文打底子的時候,看了沒有好處。”
這一席話,距今已經六十多年了,但我還一直記得很清楚,他 的教誨,后來在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我也不止一次忘記過、違反過,寫過一些劍拔弩張的文章,但是總的來說,這位恩師的話,我 還是常常想起,引以為誡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