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今天我們繼續探討王鳳儀老善人“不生氣、不上火”的化性思想。這道理看似簡單,但內里可藏著大智慧,跟咱們的生活、健康都緊緊相連。
王鳳儀老善人講啊,火逆的人容易吐血,氣逆的人常常吐食。要是我們能明白事理、遵循正道,氣火自然而然就能消除。上火就如同“龍吟”,生氣好似“虎嘯”,人只有降伏住氣火,才能走上修行之路。就像在咱們平常生活里,堵車的時候,前面車開得慢,后面喇叭聲此起彼伏,好多人這時候就急得不行,火冒三丈。可這氣生了,火發了,不僅解決不了堵車問題,還把自己氣得夠嗆,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長期這樣,身體能好嗎?就會產生氣火傷身呀。
我記得有這么一則故事:蘇東坡曾因一時之氣,對其身邊的小助理發火。為幫助他修煉心性,他的好友福印和尚設計了一次考驗:讓小助理連續七天對蘇東坡進行謾罵。但蘇東坡都忍住了沒發火,還寫了“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詩,來確立自己不發脾氣的決心。可是福印和尚在詩后批注“放屁”,這讓蘇東坡氣得不行,前去興師問罪。福印大笑道:“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么一個屁就把你吹來了?”你看像蘇東坡這么高的修行人也還是克制不了自己情緒,為什么呢?
因為這是人的稟性在作怪。老善人提到稟性,怒、恨、怨、惱、煩這些都是人的氣稟性。我們只要稟性用事,就如同鬼來當家。一生氣、一上火就容易害病,生病就好像被鬼打倒了。當我們生出正念,積極的力量就會來到身邊;可要是邪念一起,負面的影響也就隨之而來。咱們仔細想想,生活里那些愛生氣的人,是不是整天愁眉苦臉,身體也毛病不斷?而心態平和的人,看起來精神飽滿,運氣似乎也更好。就是因為心態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和生活狀態。
從根源上講,火是由心生的。人心一動,火就冒出來了。一著急,火往上升;一動念,火向外擴散。要是能讓內心安定下來,火自然就降下去了。那些不安守本分、貪心不足的人,心里的火就容易胡亂燃燒。那怎么才能做到“不生氣、不上火”呢?這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我們要懷有對自己的慈悲心。夢參法師曾言,對眾生慈悲前,先得對自己慈悲。不輕易發怒,正是自我慈悲的體現,這也是修行路上的重要一步。
內心嗔怒升起時,我們要明白,這股怒火最先灼燒的是自己,還會波及身邊關心、愛護我們的人。當我們以慈悲之心關照自己,覺察內心的情緒,用寬容和理解代替憤怒,就能在源頭上化解氣火,走向內心的平和與安寧 。
其次,我們需要了解身體的屬性,弄明白生氣為何會讓人生病。《黃帝內經》講到天人合一,人體與自然是緊密相連的。人體宛如精妙小宇宙,365個穴位對應一年365日,每日都有特定穴位受自然影響;24節脊柱契合24節氣,節氣更迭時,脊柱周圍氣血隨之變化;12條經脈關聯12個月,各月氣候不同,經脈氣血運行也有差異。當情緒劇烈波動時,就像平靜湖面掀起巨浪,身體內部平衡瞬間打破。中醫講,氣血相依,情緒過激使氣機紊亂,氣血運行受阻。比如大怒傷肝,肝氣郁結,氣血不暢,疾病叢生。
所以,我們日常要留意情緒波動。一旦感覺怒火升騰,不妨像佛學的“降龍伏虎”那樣,嘗試深呼吸,專注當下,將雜念放空,讓內心重歸寧靜祥和。
家人們,“不生氣、不上火”的化性思想,不僅僅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理念,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智慧。它能幫助我們減少生活中的煩惱,改善人際關系,讓我們的身體安康。當我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降伏氣火,就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收獲真正的幸福和自在。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踐行這一思想,讓自己的人生活得通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