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當今世界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資本秩序重構。對等關稅的博弈以及全球產業鏈的重新洗牌,使得國際投資者不得不重新審視資產配置的邏輯。
在這場看似充滿不確定性的變局中,中國市場展現出獨特的韌性。越來越多國內外知名機構發聲看多中國核心資產,而美國科技股卻因高利率、估值泡沫和監管壓力遭受沖擊。
這一趨勢的背后,是科技話語權的重新定義。從科技巨頭的港股二次上市,到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企業的本土融資熱潮,中國正逐步構建一個更具自主性的科技金融生態。
如今,隨著美再議中概股除牌,中概股的新一輪回歸潮將至。此刻,讀懂中國科技的回歸機遇,就是讀懂未來十年的全球資本敘事。
中概回歸的歷史時刻
近期,在美國上市中概股除牌相關話題再次被提起,引發了市場對中概股退市的擔憂。
中概股回流可追溯至2018年貿易戰時。隨后幾年,中美圍繞中概股審計底稿博弈,從2020年《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出臺,到2022年美國SEC分批次將逾170家中概股列入“預摘牌名單”,涉及市值近萬億美元。
盡管隨著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而暫時化解危機,但這一事件已經暴露了中概股在美上市的長期不確定性。市場都知道,核心資產的回歸大勢所趨。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概股回歸的核心載體,香港交易所的競爭優勢正在強化。
一方面,其特有“內外連接器”角色符合國際資本區域配置需求。港股與美股的雙向流通機制,如阿里的“一拆八”計劃增強了資金靈活性,可承接國際資本與內地南下資金的雙重紅利。
另一方面,港交所持續優化的上市制度顯著增強了中概股的回歸可能性。在中美監管摩擦背景下,在港交所雙重上市或二次上市成為中概股的“安全墊”。
因此,阿里巴巴于2019年率先在港二次上市,隨后京東、網易等跟進,通過港股通吸引內地資金,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Wind數據顯示,目前387家美國中概股里,已有56家回歸港股。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多數頭部中概股已啟動回流,但仍有拼多多等企業留守美股。這背后可能包含Temu等海外業務,以及轉向港股可能面臨流動性收縮和估值落差等戰略考量。
不過,隨著中美關稅升級,貿易戰打到“頂格”,中概股退市風險再次浮現。
從近期不少業內人士發言就可以看出,資本已經做好了迎接新一輪中概回歸潮到來的準備。比如,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13日明確表態,強調香港已建立完善的上市制度框架,將全力承接中概股回歸浪潮。
這段話就像新一輪資本遷徙的序幕,繼阿里、京東、百度等科網股回歸后,港股市場有望迎來又一輪歷史機遇。
從博弈到重塑全球資本格局
毫無疑問,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希望成為中概回歸首選上市地,準備“搶人”了。
近年來,作為連接內地與全球的超級樞紐,港股市場正在從傳統金融中心向全球科技資本配置平臺升級。
對內,為內地科技企業提供合規、穩定的融資通道,并通過“滬深港通”強化與A股的協同效應。對外,作為連接中國與全球資本的橋梁,香港推出人民幣交易柜臺、離岸國債期貨等工具,吸引中東及東南亞資金,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顯然,港股市場仍是志在國際化的中國公司上市首選之地,而這一輪中概股回歸潮有望進一步強化港股整體吸引力。
對于投資者來說,中國核心資產從美股回歸港股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首先,港交所市場活躍度將獲提振。
根據東吳證券研究,據市場機構測算,當前符合香港二次上市標準的中概股近30家,包括拼多多、唯品會、極氪、億航智能等,總市值約2000億美元。若全部完成回歸,預計將直接帶來約50億港元/日的常態化交易額增量。同時,若全部美國存托憑證(ADR)交易量轉移,日均交易額可額外增加超100億港元。新增流動性相當于2024年預估交易量的10%。
圖源:富途牛牛
其次,大部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估值折價明顯。
對比中美科技巨頭估值,中國資產吸引力明顯增強。美股科技七巨頭中微軟、蘋果、亞馬遜等公司受沖擊大幅下跌之后,PE(TTM)仍然高達29.5x、30.8x、30.9x,而港股騰訊、京東、阿里PE(TTM)分別為20.4x、10.0x、12.5x。
因此,高盛、德意志銀行等外資巨頭已轉向增配中國資產,而中銀證券、長城證券、興業證券、德邦證券等國內機構首席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資產重估的邏輯在當前背景下并未發生根本改變,關稅摩擦不改中國資產相對優勢的趨勢。
隨著港交所積極“倒車接人”,迎接中國核心資產回歸,港股大盤有望迎來新的增長動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樣一場資本盛宴中,科技屬性突出、創新能力強的公司將更容易收獲較高估值。對此,某投行人士分析,政策指引下,企業的科技屬性成為回歸的關鍵考量。
這恰恰反映了中概股摘牌危機背后,是中國科技從“跟隨創新”轉向“自主創新”的歷史性拐點。越有創新能力的中國企業,越有回歸的動力。
站在中美兩國發展視角來看這輪增長機遇,中概股回歸本質上是全球權力轉移的微觀映射。投資者若能在中國資產中捕捉科技創新、國產替代與政策紅利的交匯點,或將見證“中國科技溢價”的誕生。
資本遷徙與創新生態崛起
如今,投資者站在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
當美股市場陷入流動性收縮與增長瓶頸時,中概股回流浪潮的本質是中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升級”的縮影。
新能源、AI、高端制造等戰略產業的崛起,不僅推動本土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更吸引全球資本向東流動。從年初資本追捧AI和機器人概念,到如今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板塊崛起,在港股市場“科技屬性”成為驅動股價增長的核心邏輯。
中國資產紛紛奔向港股,正是這一趨勢的縮影——它不僅是資本的“回家”,更是未來全球創新版圖“東升西落”的預演。
作為尚未回歸的中概股巨頭,拼多多在農業科技領域的重倉投入(如“農云行動”、農研大賽),就與港交所2025年計劃開通“科企專線”,優先支持AI、生物科技等特專領域形成呼應。
如果目光從中概股回歸話題轉向整個港股IPO市場,也會發現,目前排隊申報港股上市的企業中,包含了藍思科技、寧德時代、奇瑞汽車等制造領域巨頭和希迪智駕、“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等科技新銳,創新含量明顯提升。
這些公司凸顯了我國在創新能力、完整產業鏈等方面的明顯優勢。面對關稅、貿易戰沖擊,中國“制造+智造”加速技術自主化進程,同時借力資本市場向外、向上擴張。而科技屬性不僅關乎它們的估值,更是獲得資本支持的“通行證”。
此輪關稅戰的考驗,如同大浪淘沙,將讓更多優質中國資產脫穎而出。對此,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表示,中國科技資產重估仍然處于早期,預計未來將沿著“技術突破兌現—政策乘數釋放—產業鏈價值重塑”的三重路徑展開。
展望未來,隨著整個科技板塊的成長空間進一步顯現,投資回報吸引力有望持續提升,吸引更多社會資金進入這一資產配置領域,從而推動市場長期繁榮,反哺科技公司發展。
因此,從中概股回歸到科技公司集體奔向港交所,這不是貿易博弈的被動選擇,而是中國科技崛起的主動布局。
香港市場的進化與科技企業的抉擇,共同勾勒出“東升西落”的新資本圖景。未來,隨著港交所深化制度改革、擴大國際聯動,在港上市的科技公司有望在全球科技資本配置中占據更核心地位,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