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讓發展受益讓群眾滿意,才是最亮眼的政績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眼下,城市競爭已進入拼質量、拼效益階段,多花心思在強壯筋骨、提升地方發展硬核實力、優化各項政策制度、打造優質營商環境等方面,才是硬道理。說到底,讓發展真正受益,讓群眾真心滿意,才是最亮眼的政績。
一面是會展場館長期閑置,有八成的空置率;一面是部分地區不斷規劃建設超大體量會展綜合體,3年增長了400萬平方米——據4月18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報道,記者調研發現,在持續嚴控樓堂館所建設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和面子,從興建樓堂館所轉而加碼建設會展場所,忽視產業基礎和市場容量,導致資源浪費,加重運營負擔。
會展場館作為會展經濟的載體,為會議、展覽等活動提供基本場地和設施,其規模、技術水平和配套設施直接影響會展活動的質量。通常來說,會展場館不僅能夠通過收取展位費、門票等獲得直接收益,而且能夠帶動周邊交通、酒店、餐飲、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對于繁榮商業生態、提升城市品牌等有一定作用。
較長時間以來,或是憑借自身基礎設施、人口規模、消費能力、產業資源等優勢,或是利用交通通達度和區域影響力等特點,一線城市和一些省會城市、節點城市會展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也涌現出一些產城融合的樣本。然而,是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搞會展經濟呢?
如報道所說,一些三、四線城市乃至縣區也想進入會展市場“分蛋糕”,于是加碼建設展會場館,卻未充分考慮地方資源承載力、產業基礎、市場容量等實際因素。這么做的結果不難想見,參展商數量和層次上不去、促成的交易寥寥、場館閑置,等等。這不僅是對財政資金的浪費,而且會給地方經濟發展添堵,甚至會影響地方的形象和公信力。
忽視自身實際情況“大干快上”建會展場所,這種“打腫臉充胖子”本質上仍是一種形式主義,或者說新“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報道顯示,一些地方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仍在搞非必要、非急需項目,且形式隱蔽、名目巧立。別人搞啥咱搞啥、什么顯眼建什么,這種畸形政績觀暴露出一些地方的政績考核標準尚待進一步優化、地方項目建設缺乏科學論證、基礎設施建設盲目跟風攀比等深層次問題,這當中不排除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腐敗現象。
實際上,會展場館只是“新形象工程”之一,現實中還有一些類似的情況需要被識別和治理。2024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布的《關于堅決糾治部分地方基層搞“新形象工程”問題的工作提示》明確提出,要重點防范和糾治8類“新形象工程”——以“為人民謀福祉”為幌子,大肆建設“市民之家”“辦事大廳”“群眾文體館”;以“城市發展”作掩護,盲目跟風引進看似“高大上”的文旅、論壇、數字化項目;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在黨建、“創城”等領域設展廳、刷標語、做牌匾,等等。
盡管“馬甲”不同,本質上仍是“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勢’代替‘造福’,以‘短平快’代替‘長遠實’”的“老毛病”,有嚴重脫離地方實際、加劇基層財政負擔、嚴重損害群眾利益等共同特點。
整治“新形象工程”,為其精準畫像、提升其辨識度、認清其危害性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從源頭上進一步強化監管、完善政績考核機制、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展觀等。
一個項目工程如果不能切實為地方發展和群眾利益加分,便很可能淪為“顯眼包”,暴露出地方治理的功利與跑偏。眼下,城市競爭已進入拼質量、拼效益階段,多花心思在強壯筋骨、提升地方發展硬核實力、優化各項政策制度、打造優質營商環境等方面,才是硬道理。說到底,讓發展真正受益,讓群眾真心滿意,才是最亮眼的政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