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 文化中國行
□ 本報記者 趙紅旗
□ 本報通訊員 張勝利 朱奎
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干警在魏長城遺址保護界碑附近走訪。 陳會增 攝
4月8日,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的魏長城遺址迎來了新密市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的再次“回頭看”。映入檢察干警眼簾的是新密市文旅局新設置的魏長城遺址保護界碑,還有新密市檢察院設置的公益訴訟線索舉報公示牌等。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戰火連綿,硝煙不斷。各諸侯國紛紛劃界分疆而守,保衛國土。他們有的以河堤為防,有的沿山嶺置障墻,修建長城以自衛。《淮南子·說林篇》中記載:“秦通崤塞而魏筑長城也。”公元前358年,魏國為了防御西邊的鄰國秦國入侵,先后修筑起長約100公里的南長城和洛水之濱的西長城。《后漢書·郡國志》記載,魏國在中原大地上修筑的南長城,“經陽武(今原陽縣東南)到密”。“密”就是今天的新密市。
魏長城遺址位于新密市伏羲山區北部尖山風景區,僅存三段,分別位于五嶺寨—沙崗段、蠟燭山—香爐山段、香爐山—小頂山古寨堡段,魏長城城墻體類型為石墻,以當地不規則毛石錯縫干壘而成,總長4631米。2006年5月,魏長城(河南段)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4年3月,我們接到‘益心為公’志愿者舉報電話,反映魏長城遺址保護存在問題。”新密市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第四檢察部主任王品說,公益訴訟檢察辦案團隊先后10余次到魏長城遺址主要點段實地訪查,認真記錄每一處破損的情況,共分類匯總出保護措施不到位、部分點段未設置保護標志牌、界樁或保護性設施設置不規范、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內存在建設項目、開發利用不規范等問題,逐一列明問題情形、法律依據、監管主體,形成辦案線索臺賬。新密市檢察院根據摸排的線索,主動聯合新密市文旅局、伏羲山管委會、米村鎮政府召開魏長城遺址保護專項工作座談會,通報相關情況。
針對魏長城遺址文物保護標志碑和保護界樁模糊不清、人為噴涂小廣告、違法設立民宿廣告牌以及游客隨意攀爬魏長城遺址等問題,新密市檢察院與新密市文旅局積極對接,邀請3名省文保專家、兩名魏長城保護員深入走訪魏長城遺址三個點段,通過專業角度深挖細查魏長城遺址保護監管盲區,現場對如何設置保護界樁、防止人為踩踏、建設項目審批事項等提出指導意見,并在專家指導下逐條分析、共同研判,科學合理制定整改措施和計劃。隨后,新密市檢察院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益心為公”志愿者參加公開聽證會,就魏長城遺址保護現狀、行政機關責任認定、制發檢察建議可行性等進行聽證評議,推動魏長城遺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截至目前,新密市文旅局已對文物保護標志碑加黑涂色,清除標志碑體廣告20余處,拆除民宿廣告牌4處、違法建筑約200平方米,設置文物保護宣傳欄及文物安全警示牌30個、保護界碑60塊,明確3名長城保護員和6名保潔員職責,并完善了日常巡查工作機制。
新密市檢察院以此案為切入點,在新密市古縣衙、打虎亭漢墓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置公益訴訟線索舉報公示牌,宣傳公益訴訟,拓展監督線索來源,還與新密市文旅局聯合會簽《關于建立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協作機制的意見》,建立“文物保護+檢察監督”良性互動協作機制,明確了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專項整治等協作措施,凝聚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合力。
“魏長城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依托公益訴訟檢察職能,通過多部門聯動、推動多主體參與,共同編織一張多元共治的文物保護網絡。”新密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晨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