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彩鹮(右下)在浐灞國家濕地公園覓食。
飼養員李艷玲投喂環尾狐猴。
生活在秦嶺野生動物園的長頸鹿。 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 馬昭 攝
環尾狐猴幼崽摟著媽媽吃奶。
去年10月份出生的小長頸鹿身高已有3米。
河馬寶寶雖未滿月,但體重已有100斤了。
2025年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與浐灞國家濕地公園以生命新生與鳥類繁育的鮮活案例,為這一主題寫下生動注腳。
秦嶺野生動物園:“萌寶潮”見證保護成效
從15只到32只 “猴姐”心頭的寶
在秦嶺野生動物園,最熱鬧的當數靈長類動物區,三只環尾狐猴幼崽成為家族團寵。這些僅巴掌大的小家伙們或蜷縮在媽媽腹部,或緊緊趴在媽媽背上,當陽光穿透樹冠時,幼崽們金棕色的絨毛泛起柔和光暈。“它們已經開始學習用細爪抓握樹枝了……”飼養員李艷玲在本子上記錄著。
每天,李艷玲早早來到園區,喂食、打掃、觀察,每一項工作都細致入微。長期的相處,讓李艷玲對環尾狐猴的習性了如指掌:哪只性格活潑,總愛蹦跳玩耍;哪只較為膽小,喜歡躲在角落;它們開心時尾巴如何擺動,生氣時又會發出怎樣的叫聲,李艷玲都心中有數。當她走近時,那些活潑可愛的環尾狐猴們便會紛紛圍攏過來,親昵地在她身邊跳來跳去。正因為這樣,李艷玲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猴姐”。
胡蘿卜、雜糧、蘋果、面包蟲這些環尾狐猴愛吃的食物,李艷玲總會搭配好喂給它們。小狐猴從媽媽身后探出腦袋,小嘴巴一張一合,眼巴巴地望著,可愛的模樣逗得游客哈哈大笑。
李艷玲告訴記者,這三只小狐猴分別是3月和4月出生的。而動物園環尾狐猴的總數從2019年的15只,到如今壯大至32只。
“保鏢媽媽”與百斤河馬寶寶
在動物園的河馬館,一場充滿溫情的畫面正在上演。一頭身形龐大的河馬小心翼翼地邁著步伐,朝著水池緩緩走去。仔細瞧,大河馬那寬厚的身軀如同一堵堅不可摧的墻,將小河馬密不透風地護在身后。小河馬緊緊貼在媽媽身后,邁著稚嫩的小短腿,亦步亦趨。
這頭河馬寶寶是上個月出生的,還沒滿月,但體重已有100斤了。
在河馬媽媽“鄭鄭”的保護下,小河馬終于走到水池中,“鄭鄭”慢慢蹲下身子,讓自己的身體與水面保持合適的角度。小河馬迫不及待地湊到媽媽腹下,開始大口大口地喝奶。此時,“鄭鄭”微微側頭,溫柔地注視著小河馬。
為了讓河馬母子有一個干凈舒心的環境,每兩天,工作人員會進行一次水池換水工作。換水前,他們先將水池中的雜物仔細清理干凈,從干草到河馬母子吃剩的食物殘渣都不放過。然后,打開排水閥門,渾濁的水緩緩流出,工作人員用刷子刷洗池壁和池底,最后重新注入干凈的水供河馬母子飲用。
長頸鹿家族的溫馨一幕
晨光初破,金色的光線灑落在秦嶺野生動物園。就在這片明媚與溫暖交織的氛圍中,溫馨的畫面悄然上演。小長頸鹿緊緊依偎在媽媽身旁,眼睛滿是好奇與依賴,纖細的四肢略顯稚嫩。小長頸鹿微微仰起頭,學著媽媽的樣子,輕輕咬住一片葉子,偶爾,它會停下來,用腦袋親昵地蹭蹭媽媽的腿,像是在分享此刻品嘗美食的喜悅。
這只小長頸鹿是去年10月份出生的,半歲的它身高已有3米,它最喜歡繞著媽媽快速轉圈。長頸鹿媽媽淡定地吃著樹葉,偶爾低頭溫柔地看看小長頸鹿。玩累了,小長頸鹿就仰頭蹭媽媽的脖子,左一下右一下,撒嬌似的。周圍游客被這溫馨的一幕暖化,紛紛舉起手機拍照。一位帶著孩子的游客興奮地說:“第一次見到這么小的長頸鹿,太可愛了!孩子特別開心,一直舍不得走。”
浐灞國家濕地公園:
候鳥驛站成“觀鳥天堂”
當春日的暖陽輕柔地灑在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平靜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一群白鷺優雅地掠過水面,它們舒展著潔白的翅膀,身姿輕盈,時而落入水中捕食,時而停歇在枝頭梳理羽毛,引得岸邊的游客紛紛駐足觀看。在這美好的景象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愛鳥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守護著這些可愛的生靈,也守護著西安的生態環境。
一大早,濕地公園監測員李赟就已背著監測設備,開啟了一天的工作。濕地公園內滋養著193種、160萬平方米植被,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隨風搖曳,白鷺、鴻雁、灰雁等在水面上翩翩起舞。李赟需要觀察統計鳥的種類、數量和活動規律。
為了不打擾這些生靈,她總是輕手輕腳,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遠處蘆葦蕩泛起細碎漣漪,望遠鏡視野里,一只鴻雁正優雅地梳理羽翼,李赟翻開監測表,詳細標注它的羽毛狀態、覓食行為與周邊環境數據。夜幕降臨時,監測工作仍在繼續。濕地監測站的紅外攝像機持續運轉,監測員捕捉夜行性鳥類的活動軌跡,為候鳥遷徙路徑研究、生態環境評估提供關鍵依據。
“剛開始觀測時,只是覺得好玩,沒想到后來就愛上了這份工作。鳥兒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通過監測它們,能直觀地反映出環境的變化。能親眼見證這些美好的瞬間,是讓人最興奮的事。”李赟笑著說。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從2015年開始從事鳥類監測工作,至今已經度過了十個年頭,她見證了濕地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這里棲息,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也日益豐富。“去年清明節假期,監測到了‘鳥中大熊貓’彩鹮,當時的心情別提有多興奮了。彩鹮的羽毛很有光澤,當陽光照射時,五彩斑斕,很漂亮。”李赟表示,自己監測鳥類這么多年,是第一次拍到彩鹮。
李赟介紹,濕地公園從2013年監測到的30多種鳥類,到目前監測到的鳥類已達150多種,鳥類最大觀測量達到上萬只次。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候鳥遷徙停留,部分成為留鳥。濕地公園及周邊區域擁有國家、陜西省重點保護鳥類 35 種,包括國家 I 級保護鳥類 5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11 種。
如今,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鳥兒飛翔的身影。浐灞濕地、昆明池、渭河沿岸……這些地方已經成為鳥兒的天堂,也是市民們觀鳥賞景的好去處。
老中青志愿者一起凈灘護水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連日來,來自西安市多個團隊的老中青志愿者,在灞河、灃河等河流周邊開展凈灘、護水、巡河等志愿服務活動。
4月20日,西安慈善會大秦嶺環保志愿服務隊在浐灞生態區開展活動,倡導公眾關注生態保護,踐行綠色理念。
50余名志愿者攜帶夾鉗、垃圾袋,沿世博園附近三河一山綠道展開地毯式清理。志愿者中既有退休職工、大學生,也有親子家庭。大家拿著夾鉗,頂著太陽,彎腰撿拾煙頭,并向過往市民進行環保宣傳。
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塑料瓶、煙頭、廢棄漁網等30余公斤垃圾被分類回收。
4月20日,西安市心連心志愿者協會西咸支隊組織開展“保護美麗灃河”活動,6所院校及社會組織的多名志愿者手持專業工具,在灃河西岸南段展開地毯式清理。
對河灘淤泥中嵌埋較深的垃圾,志愿者采用木棍打撈方式,將塑料瓶、塑料袋等污染物逐一清理。一些市民看到志愿者清理垃圾,也加入進來。
(華商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