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白龍河畔,萬畝出口蔬菜基地內,連片的蔬菜郁郁蔥蔥。一片菠菜田里,40多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割菜、裝筐。
然而,這場面壯觀的收獲景象,實則暗藏著一個不爭的事實:與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高度機械化的生產作業相比,蔬菜全程機械化率低,特別是收獲環節,仍需要大量人力勞動。
蔬菜機械化難在哪里?未來又該如何發力?
記者從21日在萊陽召開的露地蔬菜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與加工觀摩研討會上尋找答案。
現象
蔬菜全程機械化率低
21日上午,萊陽市伊豪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菠菜田里,一臺蔬菜收獲機緩緩前行,前端的上下兩層割刀快速往復,瞬間切斷一排菠菜,經輸送帶傳入車后的塑料筐內,完成了白龍河畔的首次機械化采收。
精量電動播種機、新能源蔬菜無人作業平臺、懸掛式起壟機……在觀摩現場,一臺臺先進的蔬菜機械設備展示了近幾年蔬菜機械化的發展趨勢。
“當前,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率在85%—95%,相比之下,蔬菜的全程機械化率僅有40%左右。”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主任、沈陽農業大學教授孫周平說。
也就是說,在一些與農藝關聯度高的生產環節,如間苗、收獲等,仍然面臨著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
蔬菜綜合機械化率不高,會有怎樣的影響?
“用工貴已經成為蔬菜生產的最大瓶頸。”萊陽市伊豪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凱以菠菜為例說,采收1畝菠菜需要3個人干一整天,人工成本約為450元。僅此一項,就占了總成本的1/6。
在蔬菜種植面積約10萬畝、擁有蔬菜出口加工企業380多家、年出口成品20多萬噸的萊陽,破解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機械化率低已經成為萊陽蔬菜產業發展的痛點。我們了解到,本地蔬菜用工的平均年齡在65—70歲。再過5年,誰來種菜?”萊陽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華則科說,當地已經有蔬菜出口基地因用工難、用工貴而轉型。
其實,放眼全國,這也是蔬菜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孫周平說,從全國調研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國內蔬菜的人工成本能占到總成本的一半左右,有的地區甚至占到70%。
因此,面對未來農村人口短缺的巨大壓力,必須從長遠謀劃蔬菜機械化發展。
難點
蔬菜種類多、農機農藝不匹配
蔬菜機械化的難點、堵點究竟在哪里?
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煙臺綜合試驗站站長、煙臺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長李濤說,僅葉菜就可分為綠葉菜、根莖類和結球類三類,包括常見的菠菜、菘菜、茼蒿等,總數有100多種。
“不同品類的蔬菜習性也不同,哪怕是同一種蔬菜,很多情況下也要進一步細分。所以,需要針對某個蔬菜品種研發單獨的機械設備,一方面導致兼容性和普適性較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研發和推廣的難度。”李濤說。
比如,萊陽出口蔬菜基地種植的菠菜高達半米,導致在南方運行良好的收獲設備抵達萊陽后出現“水土不服”。
前后工序不匹配,農機、農藝不配套,也是蔬菜難以實現機械化生產的重要原因。
“雖然我們的設備是按照寬幅1.2米的行業推薦標準生產的,但各地種植標準不一,有的1.4米,有的1.8米,還有的2米多,導致農機、農藝分離。”南通省力機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亦鵬表示。各廠家的設備尺寸也不匹配。吳亦鵬舉例說,在傳統種植模式下,各廠家只要負責自己的環節就行,導致旋耕機、起壟機、播種機和收獲機因尺寸不一而無法匹配。
各地的栽培模式也不統一。比如,南方降水多,蔬菜多為壟上栽培;而北方降水少,多為壟間栽培,造成了設備不兼容。
“蔬菜種類多、種植模式雜、耕地及設施不規整等普遍問題,導致蔬菜機械裝備研發及配套無所適從,示范推廣也困難重重。”李濤說。
方向
種植標準化、規模化
“先有標準化,才有機械化。”孫周平認為,蔬菜機械化的基礎是種植標準化,也是目前必須加快解決的課題。
這也意味著,蔬菜生產從前端的旋耕、起壟、田間管理到后期的收獲、運輸等各個環節要相互匹配,這樣才能實現全程、高效、完整的體系。
同時,他認為,要想實現機械化,還要解決規模化:“有了規模才能實現機械化。為什么現在園區、合作社和企業機械設備用得比較多,農戶用得相對少?就是因為一家一戶的農戶就一兩畝地,很難實現蔬菜機械化生產。”
對種植戶來說,標準化就是大方向。
“以前收獲全靠人工,未來就靠機械化。”楊凱表示,在合作社未來的生產中,將采用與機械化相適應的標準化生產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有了收獲機具,配套的種子也要跟得上。
“就種子而言,現在真正能夠機械化收獲的品種不多,所以從育種的角度來看,我們還要加快選育適宜機械化收獲的品種。”煙臺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長曹守軍表示。
作為本次觀摩研討會主辦方之一的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始終以推動我國蔬菜產業優質、綠色、高效生產為目標,緊密連接技術與產業,從產前規劃到產后加工及市場服務等各個環節層層布局,不斷推動蔬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煙臺綜合試驗站,我們承擔的任務就是整合全國的優勢力量,在煙臺建設一個樣板基地。如果試驗成功,我們會通過體系向全國進行示范推廣,讓‘煙臺標準’走向全省、全國。”李濤說。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