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聊聊上海財經大學。這所學校實力強勁,但近年隨著經濟學、金融學被“唱衰”,不少人質疑“學金融沒前途、家里沒資源就別碰”。但金融屬于硬經濟學,是人文社會學科中專業性極強、邏輯體系完整嚴謹的領域,學習它能培養精致嚴謹的思維方式,讓人受益終身。科技、農業、工業發展的最終指向都是經濟,而上海財經大學作為行業頂尖的財經類院校,目前報考分數相對理性,反而是進入的好時機。
一、財經院校的梯隊與上財的行業地位
全國財經院校大致分為四個層次:
1. 第一梯隊: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兩財一貿”)。上財遠超后兩者,其經管學科實力與北大、清華比肩,與人大不相上下,是行業頂配。
2. 第二梯隊:西南財經大學(21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與經管結合)、東北財經大學(非211但實力強勁)。
3. 第三梯隊:原財政部直屬院校,如江西財經大學(性價比高)、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地域優勢)、浙江工商大學(發展稍緩)。
4. 第四梯隊:其他財經院校,差異不大。
二、歷史脈絡:從商業專修科到行業頂尖
1. 起源與獨立(1921-1932)
上海財經大學的前身可追溯至1921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商業專修科,由郭炳文提議設立,首任負責人楊蔭溥(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背景,中國管理科學先驅)奠定專業基礎。1932年,經蔡元培牽頭的“中央大學調整委員會”推動,從國立中央大學獨立為上海商學院,馬寅初任校長。馬寅初學術功底深厚、剛正不阿,曾拒絕蔣介石邀約,建國后任北大校長并提出人口控制理論(計劃生育源頭)。
2. 抗戰與師資底蘊(1937-1945)
抗戰爆發后,學校未西遷,在上海租界繼續辦學。建校初期16名教師中,11人來自哈佛、康奈爾等頂尖學府,如孫冶方(中國經濟學最高獎以其命名),師資堪稱頂配。
3. 建國后的整合與起伏(1949-1978)
1949年接管后,江浙滬20余所高校的經管專業(如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光華大學等)并入,實力躍居全國第一。六七十年代曾兩次撤銷,一度并入復旦大學,后于1978年獨立。
4. 快速發展與行業標桿(1978年至今)
? 1985年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陳云題寫校名;
? 1996年入選211,會計專業為全國首個國家級重點學科(與人大、廈大并稱頂尖,國際會計資格考試免考門數彰顯實力);
? 2000年劃歸教育部,由教育部、財政部、上海市共建,應用經濟學、統計學、金融、會計等學科穩居國內第一梯隊。
三、專業優勢與就業前景:打破“資源論”的偏見
? 王牌學科:經濟學、管理學(尤其應用經濟學、金融、會計),法學依托經管優勢亦表現突出。
? 就業與深造:
? 本科階段重基礎,研究生階段更專業,保研率高,國內外認可度強。
? 金融科技、數字經濟等拔尖班本碩博貫通培養,瞄準行業前沿。
? 所謂“資源論”有失偏頗:金融行業更看重專業能力與層次,上財畢業生憑借頂尖學科背景,仍是金融圈“新貴”。類比土木工程,清華、東南大學的該專業學生依舊搶手,金融行業遠未到“衰落”地步。
四、理性看待學科,把握頂尖平臺
上海財經大學的底蘊源于歷史積淀(如馬寅初、孫冶方等名家奠定根基)、政策支持(財政部+教育部+上海市三方共建)與地域優勢(上海金融中心)。盡管近年金融行業熱度有所調整,但作為行業頂配院校,其學科實力、就業質量、深造資源仍屬頂尖。選擇時不必被短期輿論左右,若對經濟管理感興趣,上財仍是能提供廣闊發展空間的優質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