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初的“法”,應是源于“禮”,正如郭沫若所說“前期法家淵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禮制(禮儀制度)的一派。禮制與法制只是時代演進上的新舊名詞而已。”
經過戰國李悝、吳起、商鞅的探索實踐,到了戰國晚期成熟,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韓非子與李斯,而韓非子是中國法家集大成者。
鮮為人知的是,韓非子留下一個選擇高級官員的原則,道出國家應該怎樣選擇掌舵者,同時也道出了西方治國選才的缺陷。
韓非子的選官原則
《韓非子·顯學》記載:“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其中,“猛將必發于卒伍”很好理解,“宰相必起于州部”卻有些時代性。
宰掌宗廟,相掌禮儀,宰相意指掌握國政。春秋時期,中國還是“封建”,但戰國屬于軍國時代,各國基本已經實行集權,因此宰相權力極大。
戰國時代的“州”,應該不是行政單位,主要是地理概念,不過要比如今的“州”范圍大,漢代之州相當于如今“省”。大致來說,韓非子說的“州部”,應是中央之下的最高行政單位。
戰國時期,雖然李悝、商鞅改革選才,讓寒門也能冒頭,但畢竟不可能徹底改變,國家高官一般還是被大貴族壟斷。對于大貴族而言,“州部”已算基層。
但不同時代的話,會有不同的含義,所以時移世易。到了后世,一方面進入平民政治時代,一方面“州”的范圍越變越小,這句話就有了新的含義,就是指治國之才要有基層單位工作經驗,而不是“飄”在上面。
因此,韓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部”的意思是治國之人必須要有基層經驗,將軍必須要有軍隊基層經歷,這樣才能更了解實際情況。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基層經歷,不了解底層需求在哪,不知道問題在哪,盲目出臺政策就可能是“何不食肉糜”,從而導致天下大亂。
其實,中國歷史已經給出足夠多的經驗與教訓,缺少踏踏實實基層經驗之輩驟居高位后,往往導致國家傾覆,比如東漢大將軍何進、唐玄宗時的楊國忠等。當然,缺少一定基層經驗的治國高手也有不少,比如明朝張居正,但相對來說極為稀少,這種人才本身百年難遇一個,治國不能靠運氣。
道出西方治國缺陷
掌舵之人必須了解國家基本情況,這是最基本的道理,韓非子可謂道出了治國選才的基本準則,但西方并不是這樣,而是“選”出來的,不管有沒有經驗,不管了不了解實際情況,只要能說會道,會忽悠,“選”出來的就行。
因為是演講出的領導人,因此就容易陷入“空談”,缺少“實干”精神,比如西方領導人的各種競選承諾,最終都很難兌現。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空談現象就比較嚴重,結果是這一時期卻動蕩不安,民不聊生。
在此基礎上,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雖會選出杰出之人,但卻也會選出更多的平庸之輩,比如梁啟超就稱“美國大統領多庸才”;其二,西方國家上升階段,領導人平不平庸問題不算多大,但在衰落時就麻煩了,如果遇到空談的庸才就更麻煩。
關于領導人的能力問題:以中國明朝看,明朝中前期的內閣首輔能力差一些,其實問題還不算多大,但到崇禎時期,雖有崇禎剛愎自用,難道沒有周延儒等內閣大臣的能力問題?相反,如果張居正在世,或許明朝未必延續,但也未必潰敗的那么徹底。
因此,西方這么選,上升期領導人能力的重要性還不彰顯,等到衰落時就越發凸顯。但問題是:歷史上的很多王朝,越到衰亡之際,真正人才越難出頭,如今西方靠“選”,能選出真正的力挽狂瀾的領導人嗎?
記得以前有一句諷刺的話,叫“外行領導內行”,反過來的意思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正確的。但不問經歷的“選”,選出的未必是內行,然后外行領導國家,比如戲劇演員真能領導國家?即便曾經的演員里根,看似成功,但今天美國的困境,難道沒有里根大力私有化的功勞?
前些天,刷到知乎上一個提問,叫“中國人為什么大都不善演講”,最后提到“本質上,這是由中國人極度務實的性格決定的”。對此,學者范勇鵬的回復挺有見地,認為中國人不是不善于演講,而是不鼓勵空談,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實干興邦,空談誤國”的認知。而韓非子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其實就是重視“實干”的體現。
最后,中國人有這樣的治國認知,應該與中國農耕相關,因為農耕必要實干,且是擁有豐富經驗之人帶領實干,否則就會出問題;相反,歐洲是海盜文明,或商業文明,這種文明必然少不了坑蒙拐騙,這或許是西方善于“空談”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