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南教授在櫻花樹下為學生講思政課。學校供圖
■“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久久為功’,單靠一個人、一輩子干不完這件事。只有一代代的年輕人前赴后繼,才能真正守得洱海水清月明。”
■“將自己的人生設計與祖國的明天、民族的發展、社會的需求聯系在一起,一輩子都不會后悔。”
4月,洱海澄碧,一朵朵有著鵝黃花蕊的潔白小花,輕柔游弋在清澈的水面上,遠遠望去,猶如點點繁星。
水清則花盛,水污則花敗。這種被稱為水質風向標的“清流精靈”,是我國特有的瀕危水生植物——海菜花。從“芳蹤難覓”到再次隨波蕩漾,海菜花在洱海的一度消失又重現,見證了一個當代版“老人與海”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里,有一位老教授數十年如一日扎根洱海畔、守護水清月明的初心不改,有他誨人不倦帶領師生接棒治水的執著堅守,更有他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默默奉獻。
他就是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2024感動上海年度人物”孔海南。
逐夢“水下森林”
“洱海對我來講,是29年前看到時一眼留下的印象,它是夢幻的,也是深邃的。”1996年,孔海南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身份第一次到洱海考察。乘船來到湖心,孔海南滿眼看到的是清澈的洱海里水草根根分明,這些沉水植物能從湖底一直長到湖面。
作為國際湖泊富營養化研究治理領域的資深專家,他到過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著名湖泊。而這片十幾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還是深深地震撼了孔海南,洱海的景象讓他終生難忘。
“或許是這次考察經歷,將我的畢生科學研究與洱海保護聯系在一起。”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洱海不斷遭受湖水富營養化侵襲,兩次大規模藍藻暴發……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孔海南總是憂心忡忡。2000年,年過半百的孔海南再也坐不住了,他辭去海外高薪的研究工作,回到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成了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引進的第一位“海歸”教授。
立足中國水污染控制和治理,他與國內一批專家一道,提議設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水專項。2006年,水專項獲得通過,圍繞“三河、三湖、一海、一江、一庫”等重點流域展開水污染控制與水環境保護的綜合治理,其中的“一海”就是洱海,而重大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的重任也落到了孔海南身上。
洱海項目啟動時,孔海南已經年滿56歲。由于患有房顫型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孔海南并不適合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長期居住和工作。
“全國大型湖泊中有95%和洱海類似,都屬于富營養化初期。因此,洱海的經驗、處理模式,能適用于更多湖泊的治理。”懷著“恢復原生態湖泊”的急切心情,孔海南毅然選擇了克服困難,擔起這份重任。
為了減少高血壓發病概率,他自制低鹽清淡的三餐飲食,腕間總戴著可以隨時監測心血管系統的手環……洱海項目實施的十多年里,孔海南堅持每年駐守洱海200多天,日均3萬步考察洱海周邊的每個村落、每條河流。
3年攻堅、5年實踐、10年積累……終于,孔海南帶領團隊讓曾因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的洱海,逐步重現“母親湖”的風采。
2018年,一度消失的海菜花又在洱海盛開了。回憶起那一幕,孔海南依舊心潮澎湃:“海菜花在湖面盛開,我們數了數,有十幾二十顆了。這意味著,洱海恢復了,當時我真的連眼淚都掉出來了。”
作為一種具有獨特營養價值的生態產品,海菜花還有經濟價值,每畝利潤可達7000元。在洱海項目中,孔海南和團隊提出將科研攻關與政府管理、湖泊治理和扶貧發展相融合的生態工程治理新模式,不僅成功將洱海源頭地域水質控制在三類水以上,也讓當地農民享受到了“綠水青山”帶來的“金山銀山”。
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稱為“全國湖泊治理的生態樣本”,被列為國家水專項重大標志性成果,還被生態環境部表彰為“洱海保護模式”,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從教室到洱海
只要回到洱海旁的家中,孔海南每天都要從陽臺上用一臺望遠鏡瞭望洱海全景:“我把這臺天文望遠鏡改造了,湖面要是有什么綠藻、藍藻的話都能看得見。”
透過望遠鏡的鏡頭,他還常常能看見上海交通大學新一代治水人的忙碌身影。
從2006年在洱海邊租農戶院子做實驗,到2014年學校與云南省政府、大理州政府共同建設成立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十幾年來,一批又一批師生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洱海邊。
“我們團隊有個傳統,我們的研究人員、研究設施一定在現場,我們的學生也是在現場上課。”孔海南常說,“要住在研究對象的旁邊,我們才能夠每天觀測到我們的研究對象。”
“大理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對我們外地學生有很大吸引力。”2009年,還在攻讀研究生的沈劍,跟隨孔海南和導師王欣澤第一次來到了洱海。如果說一見傾心是與洱海的浪漫邂逅,那么,只有長時間駐扎才能真正感受到洱海研究的不易。
清晨出海,日暮而歸,在一天內對洱海34個采樣點完成采樣;為了節省時間,盡量不喝水,只在中午短暫靠岸下船吃飯;完成采樣后,直奔研究院連夜完成采樣數據檢測分析……這是師生們每周生活的一個小小切片。
“用自己實測得來的第一手數據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是交大人的習慣傳承和實踐堅守。”扎根洱海十多年,孔海南的助手、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長王欣澤的皮膚已經被高原日光曬得黝黑,他在洱海邊考察時,常常被當作當地村民。
如今,王欣澤接過孔海南手中的接力棒,帶領團隊堅持長期在洱海第一線開展工作,每年有300多天都留在大理。
王欣澤介紹,在學生培養中,孔海南注重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工程研究為手段,將學生培養與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緊密聯系起來,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
“在洱海保護研究的實踐中磨礪自己、培養新人。”如今,王欣澤也是這樣做的。
2011年,仝欣楠考上了王欣澤的研究生,還沒開學,她便被帶到了大理。
“在這里,只要是有價值、有作用的研究,都會很快被應用,能獲得很大成就感。”攻讀碩士和博士階段,仝欣楠依托洱海研究陸續完成了人工濕地脫氮、抗生素對人工濕地脫氮的影響等課題。
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把實驗室里的研究應用到洱海治理中。十余年來,團隊師生共計1000余人次駐守一線,共完成野外樣品采集3萬余次,分析水質指標16萬余次,形成了60余項專利技術,畢業學生中有一大批選擇了扎根基層。
更清澈的夢
孔海南深知,洱海的綜合保護治理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正式獲批建設云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科學研究站。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需要在洱海流域再進行10年以上的長期野外觀測與研究。
“為了長久保護洱海,我們建立了野外觀測站,有了平臺,我想我們最需要的還是人才。”70歲那年,孔海南拿出自己的積蓄200萬元,聯合中國水環境集團共同發起設立了“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用于鼓勵并資助年輕學子成為洱海保護的后繼人才。
“我一個人這一輩子干不完這件事,也不后悔只干了這件事。”孔海南反復強調,“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久久為功’,單靠一個人、一輩子干不完這件事。只有一代代的年輕人前赴后繼,才能真正守得洱海水清明月。”
退休后的孔海南,也從沒有停下他的腳步。新生課堂、新進教師講堂、大思政課堂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用自己三十余年求學、研究的親身經歷勉勵交大學子和青年教師樹立與時代同向、與祖國同行的理想信念,在奮斗中綻放青春光芒。
在他的感召下,無數青年學子選擇到西部建功立業,劉智卓同學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在新生入學時聽到孔海南教授治理洱海的故事后,劉智卓在專業分流時毅然選擇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期間,他還創立了學生“綠格公益團”,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奔赴騰格里沙漠,累計制作麥草方格上萬個,固定黃沙千余畝。大學畢業后,劉智卓選擇奔赴孔海南教授堅守的洱海之畔,成了大理洱源的一名“西部計劃”支教團成員。
為了讓更多的師生“關心洱海、情系大理”,上海交通大學將滬滇情誼的鮮活教材融入“大思政課”。
2020年5月,大理州洱源縣與大理大學向上海交通大學捐贈60棵滇櫻花樹苗和10棵云南早櫻花成樹。15米長的冷鏈車開了4天4夜,跨越了1800公里的滇櫻花樹運抵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組成了一座“大理滇櫻園”。
2021年2月,孔海南又將滇西洱海特有的珍稀瀕危水生植物海菜花,移植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南蘇園,打造了一個近20平方米的“微型洱海”,兩個月后海菜花漫開,呈現了異地移植的奇跡。
滇櫻花和海菜花在上海交大校園“盛開”,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這份跨越山海的滬滇情誼在師生中傳遞、涌動。
2023年9月,師生們原創的校園“大師劇”《海菜花開》上演,孔海南教授及其團隊扎根西南20余載,守護洱海水清花開的感人故事被搬上舞臺演繹重現。
南蘇園,櫻花下,有著42年黨齡的孔海南對著青年師生,再次說起了那句他常說的話:“將自己的人生設計與祖國的明天、民族的發展、社會的需求聯系在一起,一輩子都不會后悔。”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2日 第03版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 任朝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