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廿八這一天,春意正濃。對于山東、河南一帶的老百姓來說,這日子不是普通的農歷小節,而是和“東岳大帝”有關的大日子。你問東岳大帝是誰?他可是漢族民間鼎鼎有名的泰山神、五岳之首的管事神靈。說法不一,有的說他是盤古的后裔,有的說是青帝太昊在凡間的化身。總之一句話,東岳大帝在咱老百姓的心頭,跟門神、灶王爺不一樣,那是管生死、主榮辱的“正事神”。三月廿八是他的大壽辰,許多人都會在這天燒香祭拜,家家戶戶更少不了張羅一桌吉食,迎神祈福。
春末一場小雨過后,泥土帶著青草和花的氣息。村頭巷尾,老少齊聚,有的戴上紅頭巾,有的提著米面,手忙腳亂中,心意最重。每到東岳誕辰,老傳統里總講究“吃三樣、不可兩犯”。三樣吉利食物上桌,既是請東岳大帝來喝喜酒,也是給一家老小沾沾福氣。風俗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講究、家常做法,都是煙火氣里活生生的中國智慧。要不,你家有沒有吃過這三樣吉食?今天咱一起掰開了揉碎了,講個明白。
東岳大帝誕:山神廟里的煙火人間
幾千年來,泰山神一直是華夏大地上“權力最大”的神明。他掛帥東方,比別的山神還要風光。民諺云:“東岳大帝生,百病皆消散”,說的就是三月廿八祭拜能保平安、祛病消災。
有人說泰山是青帝太昊的駐扎地,也有人說東岳大帝是盤古的孫子,左手管陽世,右手掌幽冥。其實更重要的是,民間認他能作主“生死簿”。誰家添丁、誰家壽終,各種大事小事都得打聲招呼。歷史上不少帝王大臣專門到泰山進香,求的是“國泰民安”,連詩仙李白都寫過《登泰山》:“四月上太山,石屏御道開。”
東岳大帝的生日為什么安排在三月廿八?據說那天陽氣最盛,陰陽平衡,做事最成。古時農村有“趕東岳廟會”的風俗,喊一嗓子,左鄰右舍都能來挑一筐點心、席地而坐。
鮮為人知的是,三月廿八本還叫“改運日”,有舊年不順、身體欠安、門前不旺的,都要在今天上香改個運。據舊志記載,家里頭如果頭一年有大病或不順,必做三色飯,擺在東岳大帝畫像前,誠心許愿。祖輩信這管用,盛傳“東岳廟香火一旺,家家心病就少半”。你可曾聽過家里的長輩說過,誰家的老母親就是逢這一天生的,壽數特別長?這都是“廟會故事”里流傳的舊話。
山珍家常:3樣必吃的吉祥好味道 1. 蒸糕——節節高、年華好
東岳大帝誕桌上,蒸糕絕對是老大哥。講究“高高在上,步步登高”,蒸糕用糯米、黃米磨粉加白糖,或用紅棗點綴。一口咬下,綿軟溫潤,甜得不膩。老人說,蒸糕盤盤疊起,就是家庭興旺、后代連綿。
家常做法一:
糯米/黃米面500克,紅棗一把,白糖適量,溫水調制。
米面與糖拌勻,加適量水揉成松散團。
蒸籠底鋪濕屜布或荷葉,將米面分層撒入,間插紅棗。
中大火蒸約40分鐘,出鍋切塊,趁熱吃香氣撲鼻。
講究點的家庭會在糕面上印“壽”、“福”字。每年祭祀完畢,廚房飄出的蒸糕香氣,是孩童記憶里春末最誘人的味道——“那一口軟糯,是家常人間煙火的開始。”
2. 五色飯——五行和順、安享福壽
第二樣五色飯,又叫五谷飯。五色分五行:黃的(玉米、小米)、白的(糯米)、紅的(紅棗)、綠的(豌豆)、黑的(紫米)。村老說五色全,家業興旺,少年身體壯。
家常做法二:
將糯米、紫米提前浸泡4小時;胡蘿卜切丁,紅棗去核切片,豌豆洗凈。
大米、糯米、紫米各100克,加水,先上鍋蒸制30分鐘。
蒸到八成熟,分層撒入其余食材,繼續蒸二十分鐘至熟。
取出拌勻,即可裝盤。
五色飯口感豐富,有咸有甜。老人給孫子夾一塊五色飯,順帶祈愿“福在碗中,壽在身邊。”你家平時怎么兼顧營養?五色飯用料天然,是“花樣年華”的豐收味。
3. 豆腐卷(或豆腐干)——福卷家中,平安長存
第三樣,傳統多用豆腐做點心,有的當肉,有的稱素。雕刻細致的豆腐卷蘸亮亮的醬油,嫩中帶香。它講究“都福”,豆腐諧音,誰家不想一口“都得福”?
家常做法三(豆腐卷):
老豆腐1塊,胡蘿卜、荸薺、香菇少許切末。
豆腐搗碎加少量淀粉,混合蔬菜末,加鹽和生抽調味。
取豆腐皮展開,抹上豆腐餡,自西向東卷起,封口向下,入鍋蒸20分鐘。
切段上桌,顏色素淡,清香四溢。
豆腐卷低脂高蛋白,家里老人說比肉強。小時候,誰家請客都習慣端出一盤豆腐卷,添一分樸實的歡喜。
2忌不犯:家業興旺靠積德
老俗話有“生有三樣、忌有兩道”。第一忌是“家中爭吵”:祭東岳大帝生日這天,家里可不能紅臉,老人說,一吵氣場壞,福運都跑了。遇到小矛盾,大家都忍忍,多說句吉祥話。
第二忌“破財”:這一天最好不隨意借錢,也忌把錢、米借出門。民間講“新春求富貴,節日惜衣糧”,意思是節口不能流財,留住財神笑瞇瞇。
還有一點,小孩子們如果在廟會上邊嬉鬧邊搶糕點,老人也多會敲敲手指:“不可偷嘴,神明在看。”鄉下人信“老天爺有眼,心誠則靈”。
三月廿八廟會場景是村莊生活的縮影。雞鳴時分,家里女主人就趁著露水出鍋蒸糕。年輕人抬著供桌走東岳廟,熱鬧的鞭炮聲不斷。香火繚繞中,老者撫摸著供桌,給孫輩講東岳大帝“點兵冊”的典故:只要今朝三樣齊備,一年疾苦都被打掃。
村角落的集市中,商販擺上壽桃、花糕、紅糖豆腐。舊時講,家貧沒法做足三樣,也會捏幾顆面團作樣,心到即可。鄰居合餐,婦孺互送,三月廿八更像是人與人心靈的節日。
許多村里還保留著“廟前賜粥”傳統。東岳廟門外早早坐滿老人和孩子,等著熱騰騰的免費長壽粥。大人孩子邊吃邊聊:“你家今年添丁了嗎?我給娃兒夾餅招福去了。”這個場景,有點像北方臘八,不過氛圍更親切。
節日里的三樣吉食,不光是風俗、更是一份掛念。人離鄉,心還想家,最難割舍是灶頭的一口蒸糕、飯里的紅棗和桌上的豆腐。民間傳統講的是“過好眼下的日子,心里有神明,嘴里有團圓”。
有人說,最美不過三月廿八的清晨,一縷新蒸糕香,彌散在巷頭與廟市之間,那是家的味道,也是生命的溫柔。時代變遷,灶頭變成電鍋,廟會搬進直播間,但今年東岳大帝誕,不妨給家人備上一桌吉食,提醒自己“平安是福、團圓最貴”。哪怕只是一碗簡單的五色飯,也足夠撐起一家的希望和心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