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可不是光講情調那么簡單。中國人喝茶,老是講究“五大茶類論英雄”,可實際上春夏秋冬喝法還真不一樣。你看那些古人的日子,谷雨是新茶上市最好的時候,江南一帶講究“谷雨先采茶,端午再不采”。過了谷雨,南方大部分的新綠茶、小白茶就輪番上市了。老茶農都說這時候的鮮葉“細、嫩、滿”,茶湯清新,葉底飽滿。
說回價格,我發現但凡一到谷雨后,市面上茶葉價格變化特別大。新上市的“明前茶”“雨前茶”爆貴,動輒上千一斤,還賣得飛快。老百姓圖啥?一個“鮮”字。可真要說值不值,我也有點“門外漢”的懷疑。和鄰居老陳師傅聊,老陳教我別迷信那個名頭,說“明前是噱頭,雨前新茶才耐泡,湯色醇,價格也實惠。”
新茶葉為什么貴?攤主溜溜一算:好茶講究人工采摘、嫩芽鮮嫩,用料都得講良心;采摘期短,集中出產成本高。而且,頭茬茶葉往往安排出口或高端定制,平民百姓想買點嘗鮮,大多靠人脈、靠“朋友關系”。后來市場多了,品牌講多了,名氣市場定價大于真實口感,價格就水漲船高。
聊聊喝法忌諱,谷雨后這些坑你別踩。
不少人一見新茶就泡、猛喝,追求口感鮮嫩。其實新茶多氨基酸、咖啡堿還沒完全分解,喝多了特刺激胃,有些體弱的人容易心慌、拉肚子。我親身體驗過,去年一喝5杯新龍井,下半天又冒汗又胃里咕嚕咕嚕,各種不舒服。
真喝新茶,有個竅門:剛到手的“頭春茶”別馬上喝,靜置一兩周,讓它“吐一口氣”,內含物更平和。沖泡最好別用沸水,85度左右,花點心思慢泡,湯色青中帶黃最妙。綠茶白茶喝著爽口,但胃寒的人每次少喝點,晚上別喝,警惕睡不著。
還有很多人夏天特愛冰綠茶——可新茶涼性重,怕胃的人千萬別嘴饞。反正老人常說:“春飲新茶,量要少,別貪鮮。”道理真不是唬人的。
再說說不同品牌、包裝的差異。
大超市一水兒名茶禮盒,要包裝有包裝,要名貴產地有名貴產地,可真泡起來,往往還不如我朋友老家寄來的農家茶“地氣”。前段時間咱團購群里拼單,100塊3種綠茶,各自喝了寫評價,我覺得農家茶清新,香氣濃厚;品牌茶更講究回甘、外形漂亮、甚至有點做作,說穿了,是給禮品市場準備的。“咱老百姓,喝著舒心,才是正經。”
朋友也有專買便宜包裝的——那種塑料透明罐頭散裝的綠茶,價格超級感人,15塊半斤。我原本不敢下嘴,結果有次煮蛋時隨手泡個一撮,還真出乎意料,口感甘爽,沒啥雜味。雖然沒貴貨持久,但偶爾換換口,也挺有樂趣。
選購小貼士我總結了四條:
第一,別迷信概念——“明前、雨前”是自然時間界定,換地方換時差,別以為明前都是極品,重要的是芽頭和產地氣候。
第二,別嫌棄包裝土,“農家貨”往往正靠譜,買新不買多,勤換新鮮。
第三,買茶認準低溫運輸,碎末多的存疑,完整嫩芽、芽葉分明的才貨真價實。 第四,有條件的話,買兩三種小包裝各泡一泡,找到自己愛喝的再補貨——別一次性貪大罐。
說點喝茶的好玩經歷。
有一年單位體檢結束,幾個下班老哥坐在鳳凰臺小茶館議論,“現在春天喝什么茶養胃?”有的偏愛小種紅茶,說比綠茶順口。有的堅持信陽毛尖,說怎么著新茶都比老茶提神。我新手上路,見大家用紫砂壺泡綠茶還奇怪,結果老師傅一句話給我點醒:“每個人身體不一樣,‘對味’才健康。”
還有次去西湖龍井村,和采茶小妹聊,一邊現場學采茶,一邊偷著摘了幾片最嫩的芽,路邊找水直接泡。那種“現采現喝”的清新感,簡直刷新味覺認知……不過,一路上遇見幾個外地大爺熱衷買貴“龍井”,結果攤主偷偷告訴我:“龍井葉太嫩其實沖泡技巧多,不慎浪費,還是挑性價比中等的,口感反而更穩。”
我身邊還有朋友癡迷各種網紅冷萃、奶茶風味茶。我喝過兩次,覺得喝的是趣味,茶味一變,全靠加料重口。我的經驗是,春夏間別喝太花哨的新茶,保留本味最實在,該滋潤身體時候可不能鬧花樣。
我是覺得,不管是新茶老茶,只要喝得對、喝得順、不圖貪鮮不講究名頭,什么時候喝都能清心解渴。谷雨一過,不妨常換點春茶、綠茶、淡白茶,舒服順氣是第一。別一味追求貴貨,也別怕路邊攤土貨,那才是季節賦予的“鮮”。
喝茶嘛,享受的本就是人間煙火氣和生活中的小美好。身體舒服、心情舒暢,比喝多少杯“天價明前”都重要。
最后提醒一句,谷雨后喝茶,小量多次、別燙嘴、別貪涼,家人們,這才是正經喝茶的養生大道理。每年春茶新上市,圖的不是花錢,就是個“賞新、嘗鮮”的樂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