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系列課程,
讓中醫藥文化幸福每一個家庭世代傳承、茁壯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
《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于軒轅黃帝,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黃帝內經
痹 論
原文: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
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甲乙經》作急),逢熱則縱。
帝曰:善。
譯文:
黃帝問道:痹病是怎樣產生的呢?
岐伯回答說:由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相合侵犯人體而形成“痹病”。痹病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風邪偏勝的叫“行痹”,寒邪偏勝的叫“痛痹”,濕邪偏勝的叫“著痹”。
黃帝問道:痹病(按發病部位)又可分為五種,為什么呢?
岐伯說:在冬天得病稱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稱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稱為“脈痹”;在長夏得病的稱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稱為“皮痹”。(合稱五體痹。)
黃帝問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內侵而累及五臟六腑的,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說:五臟都有與其相合的五體,若病邪久留不除,五體痹就會內犯于相合的內臟。所以,骨痹日久不愈,再重復感受邪氣,就會內舍于腎;筋痹日久不愈,再重復感受邪氣,就會內舍于肝;脈痹日久不愈,再重復感受邪氣,就會內舍于心;肌痹日久不愈,再重復感受邪氣,就會內舍于脾;皮痹日久不愈,再重復感受邪氣,就會內舍于肺。總之,這些痹證是各臟在所主季節里重復感受了風、寒、濕氣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臟,癥狀各有不同:肺痹的癥狀是煩悶脹滿,喘逆嘔吐;心痹的癥狀是血脈不通暢,煩躁則心悸,突然氣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嘆息,厥陰上逆則引起恐懼;肝痹的癥狀是夜眠多驚,飲水多而小便頻數,疼痛循肝經由上而下牽引少腹如懷孕之狀;腎痹的癥狀是腹部易作脹,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時臀部著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聳過頭;脾痹的癥狀是四肢倦怠無力,咳嗽,嘔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
大小腸痹的癥狀是頻頻飲水而小便困難,腹中腸鳴,時而發生完谷不化的泄瀉。膀胱痹的癥狀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熱水似的,小便澀滯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五臟精氣,安靜則精神內守,躁動則易于耗散。若飲食過量,腸胃就要受損。
痹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發生在肺;痹邪引起憂傷思慮,是痹發生在心;痹邪引起遺尿,是痹發生在腎;痹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發生在肝;痹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發生在脾。總之,各種痹病日久不愈,病變就會進一步向內深入。其中風邪偏勝的容易痊愈。
黃帝問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經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這是什么緣故呢?
岐伯說:痹邪內犯到五臟則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間的則痛久難愈,痹邪停留在皮膚間的容易痊愈。
黃帝問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呢?
岐伯說:這也是以飲食不節、起居失度,為導致六腑痹癥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風寒濕邪在外侵入六腑的俞穴,而內有飲食所傷與之相應,于是病邪就循著俞穴入里,留滯在相應的腑。
黃帝問道:怎樣用針刺治療呢?
岐伯說:五臟各有五輸穴的輸穴可取,六腑各有五輸穴的合穴可取,循著經脈所行的部位,各有發病的征兆可察,根據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應的輸穴或合穴進行針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黃帝問道:營衛之氣亦能使人發生痹病嗎?
岐伯說:營氣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氣,它平和協調地運行于五臟,散布于六腑,然后匯入脈中,所以營氣循著經脈上下運行,起到連貫五臟,聯絡六腑的作用。衛氣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氣,它流動迅疾而滑利,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于皮膚肌肉之間,熏蒸于肓膜之間,敷布于胸腹之內。若營衛之氣的循行逆亂,就會生病,只要營衛之氣順從調和了,病就會痊愈。總的來說,營衛之氣若不與風寒濕邪相合,則不會引起痹病。
黃帝說:講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現為寒,有的表現為熱,有的皮膚干燥,有的皮膚濕潤,這是什么緣故呢?
岐伯說:痛是寒氣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營衛之氣運行澀滯,致使經絡中氣血空虛,所以不痛;皮膚得不到營養,所以沒有知覺。表現為寒象的,是由于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陰氣助長寒邪之勢,所以表現為寒象。表現為熱象的,是由于機體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偏勝的陽氣與偏勝的風邪相結合而侵犯陰氣,所以出現熱象。多汗而皮膚濕潤的,是由于感受濕邪太甚,加之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濕邪與偏盛的陰氣相結合,所以汗出而皮膚濕潤。
黃帝問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么緣故呢?
岐伯說:痹病,發生在骨則身重;發生在脈則血凝澀而不暢;發生在筋則曲屈不能伸;發生在肌肉則麻木不仁;發生在皮膚則寒冷。如果有這五種情況,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類疾患,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弛緩。
黃帝道:講得好!
中醫經典誦讀好 果雪兒少年兒童經典誦讀課程
果雪兒少年兒童經典誦讀系列課程是一個專注于中醫文化傳承的教育項目,主要面向少年兒童家庭。
該系列課程以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和中醫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為核心內容,通過誦讀、導讀和講解等方式,幫助孩子們學習和理解中醫文化。
一、系列課程目標:
1. 傳承中醫文化:通過經典誦讀,讓孩子們從小接觸中醫理論,了解中醫的哲學思想和養生智慧。
2. 提升中醫素養:培養孩子們對中醫的興趣,掌握基本的中醫知識,為未來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礎。
3. 促進心理健康:中醫強調“身心合一”,通過學習中醫經典,幫助孩子們調節情緒,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家庭共同成長:通過親子共讀,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系列課程內容:
1. 經典誦讀:孩子們通過反復誦讀中醫經典,熟悉其中的核心思想和理論。
2. 導讀與講解:針對中醫經典的導讀和講解,以幫助孩子們理解經典中的深奧內容。
3. 實踐與應用: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孩子們學會運用中醫知識解決日常健康問題。
4. 心理健康輔導:通過中醫的“情志調養”理念,幫助孩子們學會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三、系列課程意義:
1. 中醫文化傳承:中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經典誦讀,幫助少年兒童從小樹立文化自信。
2. 中醫健康啟蒙:中醫強調“治未病”,通過學習中醫經典,孩子們可以掌握基本的養生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 家庭共育中醫健康家風:通過親子共讀,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中醫知識,增進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
果雪兒少年兒童經典誦讀系列課程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傳承,更是一次健康教育的啟蒙。通過這一項目,參與的家庭成員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中醫知識,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同時為中醫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成果,以及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面向幼兒園、學堂、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系列中醫課程合作服務;面向家庭提供中醫兒童營、中醫少年營、中醫游戲班、中醫誦讀營、中醫師資班等線上課程,以及提供寒暑假期間的中醫夏令營、中醫冬令營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咨詢聯系黃老師:微信號“ guoyiqimeng ”(“國醫啟蒙”全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