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令誡子孫文》
姚崇(公元651-721年),原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唐代政治家。
姚崇自幼為人豪放,崇尚氣節,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書,多次出任地方長官。
作為唐朝前期重臣,姚崇輔弼朝廷,革除舊弊,開辟了一代之風,推進了社會進步,并知人善用,先后推舉張柬之、宋璟等為相,政績可觀。
他在推翻武則天的統治、粉碎太平公主的陰謀、開創“開元盛世”的轉折時期起了關鍵作用。有文集十卷,曾參與修定《開元前格》。
古人云:富貴者,人之怨也。貴則神忌其滿,人惡其上;富則鬼瞰其室,虜利其財。自開辟已來,書籍所載德薄任重,而能壽考無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廣之輩,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
【譯文】
古人說:富貴會招致人們的怨恨。貴則招致神靈嫉妒你的滿盈,人們討厭你位居其上;富則招致鬼來窺視你的家,奴仆也來貪圖你的錢財。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按書籍所記載,那種德行淺薄、承擔重任卻能長壽無罪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范蠡、疏廣之流,明白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尺度,前代的史書都稱贊他們。
況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竊榮寵,位逾高而益懼,恩彌厚而增憂。往在中書,遘疾虛憊雖終匪懈,而諸務多缺。薦賢自代,屢有誠祈,人欲天從,竟蒙哀允。優游園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
田巴云:“百年之期,未有能至。”
王逸少云:“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誠哉此言!
【譯文】
何況我的才能不及古人,卻長期竊得榮耀和寵任,地位越高越害怕,恩惠越厚越增添憂慮。以往在中書省任職時,患病體弱,雖然始終不敢懈怠,可各項政務還是多有缺欠。推薦賢人代替自己,多次真誠祈求,天從人愿,終于承蒙皇上的哀憐和同意。我悠然暢游在園林池沼之間,放浪形骸,人生一世,能這樣也就滿足了。
田巴說:‘百年的生命,沒有人能夠達到。’
王逸少說:‘僅在俯首揚頭之間,一切已成為過去的陳跡了。’這些話都是正確的。
比見諸達官身亡以后,子孫既失覆蔭,多至貧寒,斗尺之間,參商是競。豈唯自玷,迺更辱先,無論曲直,俱受嗤毀。莊田水碾,既眾有之,遞相推倚,或至荒廢。陸賈、石苞,皆古之賢達也,所以預為定分,將以絕其后爭。吾每靜思,深所嘆服。
【譯文】
近來看到各位達官死后,子孫們失去庇護,大多落入貧寒,為了一斗一尺的家產,也要互相爭奪。不僅只是玷污了自己,而且辱沒了先人。不論誰是誰非,都受到人們的譏笑和非議。莊田和水碾,既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由于互相推諉、依賴,有的則導致荒廢。陸賈、石苞,都是古時賢明豁達的人,所以在死前事先分定家產,以絕身后子孫的爭奪,我靜心考慮這些,對他們的作法深表贊嘆和佩服。
昔孔子至圣,母墓毀而不修;梁鴻至賢,父亡席卷而葬。昔楊震、趙諮、盧植、張奐,皆當代英達,通識今古,咸有遺言,屬令薄葬。或濯衣時服,或單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貴于速朽,子孫皆遵成命,迄今以為美談。
【譯文】
昔日孔丘圣人,母親的墓壞了卻不去修復;梁鴻是大賢人,父親去世卻用席子裹尸埋葬。從前楊震、趙咨、盧植、張奐,都是當世杰出而通達的人,他們通曉古今之事,都有遺言,囑咐后人薄葬。有的身穿干凈的平常衣服,有的用單層的絹來束發,他們懂得人的真魂離開身軀后,以快速腐朽為最好,子孫都遵照他們既定的主張,至今人們還作為美談。
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為忠孝,以儉薄為慳惜,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誚,可為痛哉!可為痛哉!死者無知,自同糞土,何煩厚葬,使傷素業?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復何用違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資?
【譯文】
凡是厚葬的人家,一概都不是明智的,有的沉溺于流行的習俗,不辯善惡賢愚,都以為奢侈厚葬才是忠孝,而節儉薄葬就是吝嗇愛財,以至讓死者招致戮尸暴骸的慘禍、生者陷于不忠不孝的責難。真是令人痛惜啊,令人痛惜啊!死者沒有感覺,自然如同糞土,何必費力厚葬,造成原有家業的損害。如果死者也有知覺的話,他們的靈魂不在棺材里,又何必違背君父之命,耗費可供衣食之用的錢財。
吾身亡后,可殮以常服,四時之衣,各一副而已。吾性甚不愛冠衣,必不得將入棺墓,紫衣玉帶,足便于身,念爾等勿復違之。且神道惡奢,冥途尚質,若違吾處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
【譯文】
我死后,可用平常的衣服來收斂,一年四季的衣服各一套就行了。我生性非常不喜歡作官穿的禮服,一定不要放入棺墓。紫衣玉帶,穿在身上足夠了,你們不要違背我的遺愿。而且神道也討厭奢華,陰間崇尚質樸,如果你們違反我的決定,讓我在地下尸體遭戮,你們能心安嗎?請你們考慮。
今之佛經,羅什所譯,姚興執本,與什對翻。姚興造浮屠于永貴里,傾竭府庫,廣事莊嚴,而興命不得延,國亦隨滅。又齊跨山東,周據關右,周則多除佛法,而修繕兵威;齊則廣置僧徒,而依憑佛力。及至交戰,齊氏滅亡,國既不存,寺復何有?修福之報,何基蔑如!
【譯文】
現在的佛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姚興手執經本和他一起對應翻譯。姚興在永貴里建造佛塔,竭盡府庫的資財,廣求裝飾美盛,可他卻沒有延年,國家也隨之滅亡了。另外齊國橫跨山東,周國占據關右,周國大量除滅佛法而整治軍威,齊國卻廣泛安置僧徒,依靠佛的力量。等到兩國交兵時,齊國滅亡了。國家既不存在,還有什么佛寺呢?求福所換來的報應,是何等輕視!
梁武帝以萬乘為奴,胡太后以六宮入道,豈特身戮名辱,皆以亡國破家。近日孝和皇帝發使贖生,傾國造寺;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張夫人等皆度人造寺,竟術彌街,咸不免受戮破家,為天下所笑。經云:“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刀刃段段壞,火坑變成池。”比來緣精進得富貴長命者為誰?生前易知,尚覺無應;身后難究,誰見有徵?
【譯文】
梁武帝以皇帝的身份作寺廟的奴仆,胡太后以皇后的身份入寺為教徒。結果只是身死名辱,都導致了亡國敗家的結局。近來孝和皇帝發遣使者去放生,傾國之所有來建造佛寺,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張夫人等人都度人出家,建造寺廟,這些人用盡手段,寺廟充斥街道,都不能避免殺身破家,被天下人恥笑。佛經說:‘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刀會一段段折斷,火坑會變成水池。’近來因持善樂道不自放縱,而得到富貴和長命的有誰呢?生前的事情容易知道,尚且感到沒有回應,身死之后難于推求,誰見到這些有什么征驗。
且五帝之時,父不葬子,兄不哭弟,言其致仁壽無夭橫也。三王之代。國祚延長,人用休息,其人臣則彭祖、老聃之類,皆享遐齡。當此之時,未有佛教,豈抄經鑄象之力,設齋施佛之功耶?《宋書·西域傳》,有名僧為《白黑論》,理證明白,足鮮沉疑,宜觀而行之。
【譯文】
況且五帝之時,父不葬子,兄不哭弟,是說人們都長壽,沒有夭折和遭橫禍致死的。三王之時,國運長久,人民修養生息,身為臣子的彭祖、老聃之類,都享受長壽高齡之福。在當時,還沒有佛教,那里是抄寫佛經、鑄造佛像的功力和設齋施舍的功勞?《宋書·西域傳》中有位知名僧人,撰著了《白黑論》,道理論述得明確清楚,足以解除深疑,應該閱讀照辦。
且佛者覺也。在乎方寸,假有萬像之廣,不出五蘊之中。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惡,則福道備矣,何必溺于小說,惑于凡僧,仍將喻品,用為實錄?抄經寫像,破業傾家,迺至施身,亦無所吝,可謂大惑也。
【譯文】
況且佛是一種感悟,在于內心。如果有自然一切事物景象的廣大,也沒超出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范圍,只要對一切眾生都慈悲為懷,行善不作惡事,就把握住佛道了。何必沉溺于小人淺薄的說教,受凡僧的迷惑,把佛經中的比喻當成佛教的記載,抄寫經文,描繪佛像,傾家蕩產,乃至于舍身也在所不惜,這才是太糊涂啊。
亦有緣亡人造像,名為追福,方便之教,雖則多端,功德須自發心,旁助寧應獲報?遞相欺誑,浸成風俗,損耗生人,無益亡者。假有通才達識,亦有時俗所拘,如來普慈,意存利萬,損眾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馀,必不然矣。且死者是常,古來不免,所造經像,何所施為?
【譯文】
也有人為死者造像,稱為追福,因人施教,誘導人們領悟佛的真義,辦法雖然多種多樣,然而諸如念佛布施等事都必須發自內心,靠別人相助難道應該得到善報嗎?這樣互相欺騙,漸漸形成風俗,既損耗活人的錢財,也無助于死者。假如有通達多識的人,也被世俗所限制了。如來廣施慈愛,目的是利于萬物,而損害資財不足的眾生,增加豪僧富裕的資財,如來一定不會這么做。而且死的常規,自古以來不能避免,制作的佛經佛像,又有什么用呢?
夫釋迦之本法,為蒼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兒女子曹終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為此弊法,若未能全依正道,須順俗情,從初七至終七,任設七僧齋;若隨齋須布施,宜以吾緣身衣物充,不得輒用馀財,為無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虛談。
【譯文】
那些世俗的釋迦的之法是百姓的大害,你們應各自警惕,只要正法在心,不要效法那些兒女之輩,終生不能覺悟。我死之后一定不要實行這種有害之法。如果不能全部按照正道去做,必須順應俗情,從第一個七日到最后一個七日,任憑你們請僧人設七日齋會。如果齋會的同時必須布施,則應用我常用衣物,不得隨意動用多余的資財,去做無益的冤枉事,也不要亂用私人的財物,去順應祈福的空談。
道士者,本以元牝為宗,初無趨競之教,而無識者慕僧家之有利,約佛教而為業。敬尋老君之說,亦無過齋之文,抑同僧例,失之彌遠。汝等勿拘鄙俗,輒屈于家。汝等身歿之后,亦教子孫,依吾此法。
【譯文】
道士,原本是以衍生萬物來源為宗旨,最初沒有逐利、競爭的教論,而沒有見識的人羨慕僧人有利可圖,就照佛教的做法去做。恭敬地追隨老君的教法,也沒有齋會的條文,使其同于僧人之列,錯得很遠。你們不要拘守鄙陋的習俗,有損于家。你們身死之后,也要教育子孫照我的作法去做。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