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棋局中,都市圈建設已成為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抓手。隨著區域協同縱深推進,也會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何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問題?如何啃下都市圈發展的“硬骨頭”?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合作室主任、研究員劉保奎接受大眾新聞專訪,聚焦現代化都市圈,打開視野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
大眾新聞:我國為何將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戰略考量?
劉保奎:都市圈是城鎮化進程演進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當中心城市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時,開始面臨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高昂等負外部性效應。與此同時,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現代產業的發展需要更緊密的區域協作和要素流動。這種雙向需求推動了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深度的空間融合、產業協作,這構成了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底層邏輯。本質上,都市圈既是中心城市優化資源配置的新型空間組織模式,也是城鎮化高級形態的空間表征。
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是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是破解中心城市發展制約的迫切需要。通過在更大地域范圍優化功能布局,解決中心城區人口過密、空間緊張、交通擁堵等問題,緩解大城市病。
二是更好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效應的有效路徑。中心城市教育、科技、文化資源和高端產業集聚,都市圈建設能夠強化中心城市與周邊聯系,更好發揮中心城市外溢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三是提高中心城市功能和競爭力的內在要求。周邊地區的配套支撐、分工協作,讓中心城市的要素資源聚焦在科技創新、生產服務等高端環節,有助于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更好參與全球競爭。
四是擴大投資和拉動經濟增長的有力舉措。都市圈建設帶來軌道交通、產業平臺、物流倉儲、生態環保等領域大量投資需求,可為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增量空間。
大眾新聞:當下我國都市圈在推進一體化進程中,一方面成效顯著,同時也有“成長的煩惱”。對此,您怎么看?
劉保奎:縱觀已批復的都市圈建設實踐,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省份都高度重視。圍繞都市圈交通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共享、產業創新協作等重點領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
但是,都市圈在跨越行政邊界特別是跨越省級行政邊界時,統籌協調難度較大、程序復雜。因此,跨界協同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一是行政邊界制約要素流動。各城市在產業政策、土地規劃、環保標準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動不夠順暢,制約了都市圈的同城化和一體化進程,需要進一步優化跨區域的協調機制。
二是產業分工和創新協作機制需更加明晰。中心城市和外圍地區在產業布局上缺少有效統籌,各地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難以形成錯位發展、分工協作的區域格局,也導致要素配置低效和資源浪費。都市圈內部在創新資源流動共享、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大眾新聞:面對這些新情況,應如何啃下都市圈發展“硬骨頭”?
劉保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進行了一些探索。一是建立都市圈深度同城化的推進機制。比如四川省成立了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高位推動探索同城化機制;二是打造都市圈功能合作的重點平臺。比如上海大都市圈建設中,上海、蘇州和南通的毗鄰區域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深化同城化合作,推動上海產業創新資源外溢。
實踐證明,通過高水平產業合作平臺建設,“以點帶面”促進都市圈產業協作,是一個有效途徑。
大眾新聞:在您看來,如何進一步強化經濟圈對周邊欠發達地區的引領帶動?
劉保奎: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具有隨距離衰減特征,因此,從理論上講在離中心城市較遠的地區出現相對薄弱地帶符合一般規律,但可以通過采取舉措破解。
推動周邊薄弱地帶隆起,重點是要加快改善薄弱地區的要素稟賦,塑造比較優勢:一是通過強化薄弱地區與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聯系,改善中間地帶的交通區位,降低通勤成本和物流成本;二是更好發揮中間地帶的空間優勢,將改善生態環境和提升城市品質結合起來,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三是提升中間地帶創新創業環境,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創新生態,支持中心城市創新要素向中間地帶流動,形成高效協同的區域創新體系。
大眾新聞:從國內外實踐來看,實現都市圈產業分工協作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利益協調,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和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存在一定差異。對于這一共性難題,有何破解之法?
劉保奎:都市圈內各城市發展定位、發展階段不同,發展路徑和政策訴求各異。
從近期目標來看,都市圈推進和協調的重點應聚焦在必須、緊迫且需要共同做的事項,突出顯示度高、牽引性強的標志性工程,比如在交通項目選線、共建飛地園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等方面,引導各方通過溝通協商,找到最大公約數。
從長遠看,要深化區域間的聯動融合,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減少要素流動障礙,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進產業鏈協同、人才交流和創新合作,實現中心外圍共同發展。
(大眾新聞記者 劉笑笑 修從濤 劉云鶴 呂樂 實習生 邱海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