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敘事詩。這首詩之所以感人,因為其中有一個“我”。
“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我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也是苦難的主要承擔者。
按故事的三要素“主人公的問題,故事主題,情節(jié)”來分析,這首詩都是耐讀、感人至深的。
“我”面臨什么樣的難題呢?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場意外的狂風,把辛苦建成的茅屋肆虐殆盡。茅草被刮走了三層。
眼睜睜看著一根根茅草隨風而去,有的灑江郊,有的掛林梢,有的沉塘坳。聚集茅草蓋一座茅屋耗費的日日夜夜的辛勞,一去不復返了。
身為大詩人又如何?身為大唐的子民又如何?該來的災難一樣也避免不了。
長安被破,洛陽被圍,秦州被掠。詩人一路逃亡,流落成都,得以片刻安息,茅屋為秋風所破了。
意外誰都遇到過。車胎被扎,走路崴腳,遲到被罰,得罪領導。我們遭受一丁點委屈,心里也會罵天五百回。
詩人沒有罵天,也沒有被苦難沖昏頭腦,他清醒著,他冷靜著。他欣賞著茅草在空中炫舞。
這還沒完。群童來了,“公然抱茅入竹去”。日下的世風和自然界的暴風如出一轍,他們一股腦降在詩人頭上。
如果鄰人富庶,誰會在意這漫天遍野的茅草呢?我敢肯定,南村的兒童不是頑皮開玩笑的,他們是有備而來。
“歸來倚杖自嘆息”,嘆息茅草被風卷,嘆息老弱被人欺,嘆息有難無人援。
一根茅草驗證了人性,一場大風席卷了社會。
詩人回到“床頭屋漏無干處”的室內,聽著“如麻未斷絕”的秋雨。只能受著,自己受著,家人受著。
所幸還有親人在,“嬌兒惡臥踏里裂”。苦難不是一個人的,詩人想多承擔一點。他的苦楚誰人知?
如果有可能,誰不想讓家人生活得舒適些?誰不想蓋暖和的棉被?誰不想吃著山珍海味?
在成都的詩人曾把希望寄托在大唐王朝的皇帝身上,曾對掌權的高官寄予厚望。但是他經(jīng)歷重重艱難和矛盾之后,做出了選擇,站在了人民的一端。
詩人的苦難就是當時世人的苦難,但其他詩人在時代的漩渦里,集體噤聲了。唯獨“我”敢于直面時代的悲荒。
“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詩人的心頭時刻裝著人民。他一路走來,“三吏三別”,每到一處所見都是滿目瘡痍。
那個“開元盛世”早已淹沒在歷史的煙塵里,如今的大唐國土,“長夜沾濕何由徹”。
這是詩人正在承受的苦,“狂風肆虐,茅飛不見,群童欺我,布衾冷裂,床頭屋漏,喪亂失眠”,但這不是詩人真正的苦,因為它是自然的,個人的。
詩人的苦在于不忍天下寒士受苦,而且他愿意用自己的苦換來“天下寒士俱歡顏”,哪怕死也在所不惜。
詩人的心離我們這么近,他用殉道的精神憐憫著世人。
讀到“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時候,我的眼眶濕濕的。
宮廷里那些昔日詩詞唱和的舊友,在宴飲尋歡的時候,我們的詩人把自己揉碎在人民的海洋里。
這個故事的主題已經(jīng)呼之已出了,那就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
金庸《倚天屠龍記》里有一首歌,“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有悲憫的,就是真正一流的文學。
杜甫被譽為“詩圣”,當之無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