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紐約時報》近日報道稱,根據特朗普政府的一份白宮行政命令草案,美國將以非洲事務特使辦公室取代非洲事務局,關停所有被認定為“非必要”的美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大使館和領事館。盡管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發文辟謠該報道為“假新聞”,但結合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大規模削減對非援助、叫停標志性的“電力非洲”倡議、對非洲整體揮舞關稅大棒等系列舉措,可以看出,持續壓縮對非關注和投入、進一步降低非洲在美全球戰略版圖中的位置,已成為美國現政府對非政策的主基調。正是這種對非洲事務的輕視,引發了美國現政府對非政策的無序,這無疑將給非洲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非洲事務局是美國務院六大地區事務局之一,成立于1958年,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為應對蘇聯在非洲爭奪勢力范圍的產物,主要任務是協調美國對非洲外交戰略,管理美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外交使團,處理非洲地區沖突、人道主義危機及反恐合作,以及同非盟及非洲區域組織進行多邊協調和合作。自成立以來,它在美國對非政策制定及監督執行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如今,美國政府的一系列對非舉措,反映出美對非外交的以下3點發展趨勢。
一是美對非外交資源投入或將面臨斷崖式下降,非洲在美國對外戰略優先級排序中的地位也很可能進一步下跌。
二是非洲事務局作為美對非政策總協調機構如若真的被裁撤,將使美非關系處于事實上的脫節狀態,美對非政策制定將完全依托華盛頓的需要而展開,從而背離非洲的現實狀況和實際需求,這凸顯了華盛頓在“美國優先”戰略下的單邊主義傾向。
三是“交易主義”色彩將進一步在美對非外交政策中得到體現。根據披露的行政命令草案,擬設立的非洲事務特使將聚焦美國在非洲的四大優先事項:反恐、為“特定的臨時事務”推進符合美方利益的外交、健康監測與流行病協調,以及關鍵礦產資源開采與貿易。該職務的設定,反映出反恐、關鍵礦產等將成為美對非政策重點領域,而為滿足在以上領域尤其是關鍵礦產領域需求,美大概率將以“交易主義”開展對非外交。4月初,美國國務院非洲事務高級顧問馬薩德·布洛斯和負責非洲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科瑞娜·桑德斯在訪問剛果(金)、肯尼亞、烏干達和盧旺達時,強調推動剛果(金)東部和平和促進美國私營部門在該國礦產領域投資將成為美對非事務重點事項,則印證了關于美將以“安全援助”為籌碼獲取剛果(金)關鍵礦產的傳聞。
當前,非洲國家尚未對美有關計劃作出反應,但結合美國現政府暫停對非援助、加征關稅等系列舉措,美非關系已進入事實上的低谷期。今年1月特朗普上任之初即宣布凍結對外援助,多個非洲國家人道主義救援項目以及南非等國的抗艾工作陷入停滯,南非超1.5萬名抗擊艾滋病工作人員陷入失業風險。華盛頓以南非土地改革侵犯南非白人權益為由凍結對南非援助、將南非列為“對美不友好國家”并驅逐南非駐美大使,致使南非同美國關系降至冰點。近期,美國以縮減貿易逆差為由對全球揮舞關稅大棒,并向對美貿易順差微不足道的非洲國家發起“無差別打擊”,非洲51國遭美加征10%至50%不等的關稅,多個非洲國家出口導向型產業面臨重創,包括肯尼亞和萊索托的紡織業、南非的汽車制造及農產品加工業、尼日利亞和安哥拉的石油出口等。作為非洲出口創匯主導產業,這些行業若被美加征關稅,將極大減少非洲財政收入,加劇一些非洲國家的債務違約風險。此外,紡織業和農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出口減少將使相關企業面臨停產風險,使一些非洲國家的失業率高企,為當地的社會穩定和治安帶來隱患。
華盛頓無視非洲國家的現實需求,出臺“美國優先”政策下的對非舉措,赤裸裸體現了美國的霸權主義邏輯,非洲國家已越來越認識到美國的偽善和自私,逐漸喪失對美國的信任與期待。近日,面對美國的“無差別關稅打擊”,非洲多國政要和學者已明確表示要進一步聯合自強、自主發展,同時加強同中國、巴西等金磚國家的合作。(作者均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