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順
2025年4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一則通報撕開了婚介行業的“甜蜜”偽裝:近一年來,全國檢察機關辦理婚介行業犯罪案件1546人,涉案金額從數萬至千萬元不等。當某些婚介所將“牽手成功率”換算為KPI,當算法將情感需求拆解為身高、房產、戶籍的參數組合,被物化的早已不止是婚姻,更是整個社會的信任根基。
婚介行業的物化機制,首先體現在對“人”的符號化重構。廣州某婚介所將月薪數千元的“婚托”包裝成年入50萬元的精英,僅一人便騙取8.9萬元;蘇州某文化公司從娛樂場所招募女性,以標準化話術誘導128名受害者支付250萬元。這些案件中,婚介機構通過偽造證件、篡改數據庫、操控算法推送,將活生生的人異化為可量化的“參數包”——身高、收入、房產等數據被無限放大,而性格、價值觀等情感要素則淪為算法模型的“干擾項”。某婚介所后臺系統中,“客戶留存率”與“焦慮指數”的正相關曲線,更赤裸裸揭示了情感市場的“殺豬盤”本質。
婚介亂象的野蠻生長,折射出監管體系的深層矛盾。我國婚介機構采取“注冊即成立”模式,既無從業資質審查,也未設定服務標準。這種低門檻制度使得一些人能夠輕易戴上“職業紅娘”的帽子行騙。
司法實踐的寬容性更助長了犯罪氣焰。某法院將“相親對象年收入夸大20倍”認定為“商業宣傳”而非欺詐,某法官以“贈予自愿”為由駁回89萬元禮金追索訴求。這種法律模糊地帶,實質是為黑產提供了“免罪金牌”——當騙婚成本遠低于收益,當受害者因“證據不足”難以維權,灰色產業鏈自然肆意擴張。
遏制婚介亂象,需構建“技術+制度”的穿透式治理體系。上海推行的“婚介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已見成效:將數萬元服務費納入銀行監管賬戶,按相親進度分批解付,使某機構虛構的“見面6人”承諾現形,為89名受害者追回損失。技術層面,可參照歐盟《算法透明度法案》,強制公開婚戀平臺匹配邏輯,防止“焦慮指數”等隱蔽參數操控用戶選擇。
司法創新則為情感傷害提供了救濟路徑。江西某法院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創造性適用于婚介服務,判決機構對“學歷造假”“收入注水”等行為承擔三倍賠償責任;云南檢察機關通過跨國電子取證鎖定境外服務器數據,以“拐賣婦女罪”追加起訴跨國婚介主犯。這些實踐不僅打破了“就案辦案”的局限,更重新定義了婚姻中介的倫理邊界。
但比制度修補更迫切的,是重建婚姻市場的價值坐標。當某婚介所電子屏滾動播放“成功率98%”廣告時,后臺卻在計算“客戶焦慮轉化率”,這種荒誕場景警示我們:算法可以匹配參數,但永遠無法量化真心。浙江某法官在判決書中寫道:“婚姻的本質絕非數據流水線上的標品交易”,這句話或許指明了終極方向——唯有削弱資本對情感市場的操控,重拾對人性基本的敬畏,才能讓婚姻回歸“兩顆真心相知相許”的本質。
最高檢1546人的辦案數據,既是司法亮劍的階段性戰果,更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倒逼信號。在這場對抗資本物化的戰役中,法治利劍需與人文關懷共振,技術監管當為情感價值護航。唯有如此,才能從婚介亂象的泥淖中,重建一個尊重人性、敬畏真情的婚姻生態。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