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是擴內需的重要支點。推動消費擴容升級,離不開多元化的消費場景。近年來,我國新興經濟形態層出不窮,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給群眾生活帶來新選擇。大眾日報理論版自推出“新經濟”系列觀察,敬請期待。
打造賽事經濟,謀求城市發展新機遇
馬拉松緣何成了城市“香餑餑”
□ 李艷麗 李垚
這個春天,體育賽事熱鬧非凡。剛剛過去的星期日(4月20日),全國有43場馬拉松比賽同時舉行,這成為中國馬拉松官網記錄中迄今舉行馬拉松比賽數量最多的一天。
近年來,賽事經濟持續升溫。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哈爾濱亞冬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相繼成功舉辦,有效激活舉辦城市的發展活力。“村BA”、馬拉松等群眾性賽事與特色活動層出不窮,在大江南北掀起一波波全民健身熱潮。在近期全國各地發布的提振消費實施方案中,多地將體育賽事列為重要手段。
體育賽事在提振城市消費、塑造城市文化、增進民生福祉等多維度釋放效能。眾多城市紛紛通過打造賽事經濟謀求新的發展機遇,各地掀起一股“以賽興城、以賽營城”的熱潮。以體育賽事為觸媒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培育城市新動力的戰略共識。
火熱之勢
近年來,全國各地掀起賽事熱潮。作為城市發展新動能,體育賽事開展如火如荼。
賽事數量呈爆發式增長。以北京為例,2019年至2023年,北京體育賽事舉辦數量由474項次增長至975項次,增長105.7%,2024年賽事數量突破1000項次。同時,舉辦賽事的城市逐步向全國多層級覆蓋。單以路跑賽事來看,2024年全國共舉辦671場,賽事分布范圍涵蓋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261個市,537個區縣。中國田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范圍內共舉行馬拉松比賽696場,較2023年增長約12%。賽事突破傳統核心城市邊界,呈現全國多點開花態勢。
賽事類型逐漸多元。如北京冬奧會、上海F1賽車、CBA聯賽、貴州“村BA”、馬拉松、戶外越野、滑雪等等,從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到地方性賽事、既有觀賞型又有參與型,既有競技類賽事,又有群眾性賽事,滿足大眾對體育賽事的多層次需求。
賽事規模效應凸顯。亞冬會從賽事籌辦到賽會結束,特許商品累計銷售額超6億元,并且在亞冬會疊加效應的推動下,哈爾濱春節假期接待游客1215.1萬人次,同比增長20.4%,其中入境游客激增144.7%;大運會帶動住宿、餐飲、零售等消費438.3億元,環比增長14.2%。賽事的規模效應不僅體現為直接的經濟效益,更通過城市更新、產業協同、全民健身等多維度形成綜合性溢出價值。
發展之道
舉辦體育賽事不是簡單的一場競技狂歡,更是通過賽事流量實現對城市的系統性賦能,重塑城市發展范式。
以賽興旅,釋放城市消費活力。“因一場賽事,奔赴一座城”,賽事活動不僅激發本地居民參與熱情,更吸引海量外來觀眾和游客涌入。除了門票、贊助等直接收益外,還帶動“吃、住、行、游、購、娛”一系列鏈式消費,城市經濟潛力得到有效激活,實現賽事“流量”帶動消費“能量”,進而轉變為經濟“增量”。體育賽事在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提質等方面帶動效應凸顯。
以賽惠民,織就美好生活圖景。體育賽事不僅是競技舞臺,還是改善民生、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引擎。一是體育賽事推動體育基礎設施優化升級。近年來各城市大力推進體育場館、綠色健身步道、體育公園等改造、建設力度,打造“15分鐘體育生活圈”。二是體育賽事賦能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結束后,相應體育場館以“免費或低收費”模式向市民開放,同時賽事的組織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三是體育賽事帶動就業增收。以青島市為例,2024年因賽事而新增就業崗位數約3.28萬個。
以賽促融,助力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體育服務業的核心組成部分,體育賽事產業正加速與多領域深度融合,創新培育體育產業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例如,“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跟著賽事去旅行”等活動持續推進,有效促進體育與商務、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以“賽事+”推進多元產業融合創新,帶動城市體育服務業的增加值不斷提升,激發賽事融合效應,牽引城市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智能化轉型,為城市產業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以賽塑名,打造城市獨特品牌。體育賽事對城市品牌的塑造具有顯著的溢價效應。一方面,高質量賽事籌備倒逼城市從交通、基建、公共服務、城市治理等多維度系統性升級;另一方面,賽事構筑起立體化城市展示平臺,成為城市品牌傳播的“黃金媒介”。尤其是國際大型賽事會吸引全球媒體關注,使得賽事形象與城市特質形成深度綁定,可以快速提升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增強了投資與人才的吸引力,賽事長尾效應顯著。
以賽傳魂,城市文化基因有效激活。體育賽事構建起“本土特色文化”交流的橋梁。以貴州“村BA”為例,將侗族大歌、苗族蘆笙、擺王木鼓等非遺元素以及當地民俗、特色飲食通過賽場展現給全國乃至全世界,凸顯當地文化特色。同時,體育賽事作為城市文化的“集體儀式”,實現了民眾文化認同、提升民族自信。
當下之困
在各地政府以賽事為抓手,加速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大眾需求多元化,賽事供給模式固化。目前許多城市在賽事項目設計和服務供給上仍然停留在傳統模式,賽事組織單調,內容單一,導致大眾體驗感與參與感不足,難以有效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賽事發展受限。
賽事資源配置不均,區域發展差距明顯。一線城市或省會城市因其具備更強的賽事承辦能力和資源吸附能力,資源高度集中,國際頂級賽事或知名品牌賽事多集中于此。相較之下,城市層次越下沉,其在基礎設施、人才、融資能力等方面制約性越高,較難獲得優質的賽事資源,賽事的舉辦過多依賴于上級財政支持。這種不均衡分配進一步加劇區域發展差距,致使“馬太效應”愈發凸顯。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長期效益難以持續。許多城市在舉辦體育賽事時,僅關注短期的經濟拉動效果,前期缺乏對賽事的長效機制規劃與設計。賽事結束后,客流迅速減少,相關消費需求大幅回落,導致賽事“一次性消費”特征明顯。部分城市賽事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未能與日常城市運營相銜接,賽后設施利用率較低,維護成本卻居高不下,甚至成為財政負擔,造成資源浪費。
體育賽事同質化,品牌影響力不足。在體育強國戰略與賽事經濟的多重效益驅動下,各地政府競相舉辦類似賽事活動,不免出現盲目跟風現象,缺乏鮮明的城市辦賽特色,致使號召力不足,難以形成持續穩定的吸引力,使得賽事同質化問題加速顯現。
破局之解
構建城市賽事矩陣,滿足多元化需求。當前,馬拉松、戶外越野、村“BA”、短道速滑等賽事關注度持續攀升,反映出大眾對體育賽事需求向分眾化、垂直化深度拓展的趨勢。構建“縱貫層級、橫拓場景”的網格化賽事體系,縱向形成“頂級賽事引領、職業賽事支撐、全民賽事筑基”,橫向實現“運動項目多元化、賽事模式創新化、參與主體圈層化”。通過賽事矩陣布局,實現體育服務供給能級的提升,不僅滿足大眾多層次需求,而且有效激活全齡段體育消費勢能。
統籌區域賽事資源,釋放協同發展效能。受資源稟賦與區位條件差異制約,城市的體育賽事市場發展程度不一,且單一城市難以獨占賽事產業鏈全要素。因此,跨區域資源整合成為破題關鍵。比如,通過場館共享、技術互通、資本與專業人才共融共通、技術標準協同等搭建區域資源配置網絡,實現“乘數效應”。尤其在區域協調發展背景下,將賽事品牌溢價與集聚效能向鄰近地區傳導,反哺欠發達地區,形成區域協同發力態勢。
拓展賽事價值,培育長效發展生態。深度挖掘、開發賽事價值,突破“賽時經濟”短期效益思維,轉向全生命周期運營。從規劃層面,將賽事納入城市長期發展戰略,明確賽事與相關產業聯動路徑;從運營層面,除了拉動與賽事相關的運動服飾、裝備等實物型體育消費之外,體育賽事贊助、無形資產開發亦是賽事經濟的重要一環。在社會文化層面,將賽事遺產融入城市產業升級、公共服務優化與社會治理創新,將賽事活動轉化為城市記憶符號,將賽事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因地制宜辦賽,破解同質化困局。一是增強體育賽事與城市的共生性,挖掘城市資源稟賦,結合當地文化底蘊、特色產業及自然資源,策劃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賽事IP,避免“千城一面”。二是提升賽事創新能級,以技術賦能,如融入智能科技、虛擬現實、沉浸式互動體驗,推動賽事體驗升級,持續提升賽事獨特性與品牌價值,構筑差異化競爭優勢。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