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華關稅重錘,讓印度以為自己的機遇已經到來,印度制造業騰飛在向其招手,剛宣稱可以替代中國輸美時,便遭到了當頭一棒,2000箱輸美貨物滯留,將其拉回現實。
當地時間4月19日,印度媒體刊登了中國駐印大使徐飛洪的書面采訪,徐飛洪表示,對美妥協退讓無出路,中印有責任反對單邊主義保護。
為什么在印度將美對華關稅看成機遇時,中國態度依舊歡迎印度呢?在中美之間,印度又會選擇誰呢?
中美之間,印度會選擇誰?
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印度對華敵視態度,太過于明顯,而莫迪擠破腦袋也想擠進美西方的圈子。
早在去年12月,特朗普贏得大選來,莫迪就有意大規模降低對美關稅,購買美國商品,提前為潛在的中美貿易戰做準備。
2月份,莫迪還千里迢迢遠赴華盛頓。
但屬實是“熱臉貼冷屁股”了,特朗普冠上印度“關稅之王”稱號,打臉莫迪。
不過這還未讓其死心,對華關稅來至54%的時候,印度還在沾沾自喜,表示印度的機遇來了。
卻不曾想,還沒實現所謂的替代中國輸美,率先迎來了蘋果公司抓緊時間將蘋果手機運回美國的消息,印度2000箱輸美貨物滯留局面。
實際上,此前揚言印度制造取代中國,是莫迪給美西方的投名狀,希望能引入更多的西方企業入印投資,湊巧的是,美國也有著將印度打造成“第二個中國”目的,二者不謀而合。
2023年,印度GDP一舉超過老牌國家英國,印度很快就要超越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這也極大膨脹了印度的野心。
然而印度供應鏈的落后、勞動力素質的低下以及其利用各種手段收割外資的舉動,且在俄烏沖突之際,游走在美俄之間,吃盡兩國好處,讓美國逐漸意識到,所謂的爛泥扶不上墻的滋味。
更關鍵的是,莫迪與特朗普之間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干活掙錢哪有搶錢來的容易。
印度只看到了美對華關稅的層層加碼,卻并未意識到特朗普關稅的真正目的,將其認為是印度的機遇,那特朗普大張旗鼓,頂住各方壓力發動關稅戰還有什么意義嗎?
如今的美國也像當初的莫迪一樣,是希望制造業回到美國本土,而不是多進口印度的產品。
說簡單點,美國和印度還是競爭關系,特朗普又怎么會為印度做嫁衣?
印度沒看明白,中國卻早已看的透徹,所以才有中國駐印大使的那句話,“對美妥協退讓無出路,中印有責任反對單邊保護主義”。
是在敲醒印度當層。
實際上,如果中印兩國能攜手,特朗普也得掂量掂量同時惹怒中國和印度的后果。
中國和印度,不僅擁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在某些方面,印度也有著其優勢,中印合作,將進一步提高和美談判的議價能力。
況且現實也已經證明,主動對美國示好,降低關稅,只會進一步被特朗普敲詐,日本或是最好的例子。
事實上,中國和美國,印度或已經被動選擇中國,畢竟當下只有中國才能真正為印度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對中國而言,也不能單純站在是否喜歡印度的情緒上,實際上,相較于其他大國,印度的發展和潛力是不容忽視的,印度不僅僅是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還是一個秉持獨立外交政策的大國,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在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中,尤其是美國實施的“印太戰略”框架下,印度被視為未來全球力量格局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其綜合實力有望超越傳統西方強國如英國、法國等。
盡管中印兩國間存在競爭關系,但這并不妨礙雙方在多領域建立友好合作的基礎。
歷史與現實均表明,參與西方陣營對中國進行遏制不僅無益于印度自身發展,反而將限制其從中國獲取關鍵技術合作的機會,不利于其長遠戰略利益的實現。
當前,中國已向印度釋放了積極合作的信號,就看印度的選擇了。
信息來源:《中國駐印度大使:中印正密集溝通互派記者和簽證便利問題》新浪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