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問你,在古代中國為啥不流行用毒藥干掉皇帝,你會不會覺得這問題挺帶勁兒的?
畢竟下毒這招聽起來夠陰夠狠,皇帝又是人人想搞亂的大目標。
可事實是,這種事兒還真不常發(fā)生。
至于溥儀,這位末代皇帝更慘,他連一頓熱乎飯都沒吃上過。
皇帝吃飯,安全第一,熱不熱再說
在古代中國,皇帝吃飯可不是隨便填飽肚子的事兒。
那是個大工程,里頭規(guī)矩多得讓人頭暈。
想下毒?
沒那么容易。
整個流程從選菜到上桌,層層把關(guān),愣是把漏洞堵得死死的。
先說挑菜。
皇帝不能想吃啥就吃啥,得有專門的御膳房列出一堆選項。
這些菜不是隨便挑的,得經(jīng)過御醫(yī)點頭,說這東西吃了沒問題,不會傷身子。
光這一步,就把有毒食材攔在門外了。
菜定下來,接下來是做飯。
御膳房里的大廚都是頂尖的,但他們可不是只管炒菜。
旁邊總有太監(jiān)和官兒盯著,生怕有人動手腳。
食材從哪兒來、誰碰過,全得記錄清楚。
做好的菜還得裝進密封的盒子,送去皇帝那兒時,還有衛(wèi)兵和太監(jiān)一路護送。
誰敢在這節(jié)骨眼上搞鬼,腦袋早就沒了。
最絕的是上桌前的試毒。
每一道菜都得有人先嘗一口,這些試菜的人通常是太監(jiān)或者信得過的下人。
嘗完還得等一陣子,看看有沒有不對勁兒。
要是沒事兒,皇帝才能動筷子。
這么一折騰,飯菜從鍋里到桌上,早就涼透了。
可為了保命,這點兒冷算啥?
這套規(guī)矩不是擺設(shè),是真管用。
皇帝身邊的人都知道,飯菜安全是頭等大事,誰也不敢拿自己的命開玩笑。
所以,想靠下毒弄死皇帝,壓根兒沒戲。
溥儀的飯,冷得讓人心疼
說到吃飯的苦,溥儀絕對有發(fā)言權(quán)。
這位最后一位皇帝,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憋屈。
他自己寫過,從小到大在紫禁城里,就沒吃過一頓熱飯。
為啥?
還不是因為那套防毒的老規(guī)矩。
溥儀那時候雖然年紀小,但排場一點兒不小。
御膳房每天給他準備的菜多得吃不完,可流程還是老樣子。
菜做好了,先送去檢查,再試毒,等到端到他面前,早就不冒熱氣了。
冬天還好,夏天那涼飯吃下去,真是夠嗆。
這還不只是飯涼的問題。
溥儀身邊的人多得像螞蟻窩,可沒一個真把他當人看。
那些太監(jiān)、宮女、官員,個個忙著保他安全,卻沒人在乎他舒不舒服。
吃飯成了例行公事,吃啥、咋吃,全是別人說了算。
他連挑口味的權(quán)利都沒有,更別提享受美食了。
這事兒聽著挺慘,但也說明一個理兒——皇帝的命太金貴,安全比啥都重要。
溥儀的冷飯,就是這套防毒體系的副產(chǎn)品。
想吃熱飯?
對不起,沒門兒。
下毒成功?
少得可憐,還得靠內(nèi)鬼
雖說防毒這套路子厲害,但也不是萬無一失。
歷史上還真有幾回皇帝中了毒招,可這種事兒少得像大海撈針,而且每次背后都有內(nèi)鬼搗亂。
比如漢景帝,這哥們兒挺倒霉,被自己親媽竇太后下了毒。
那是公元前141年,竇太后為了保住另一個兒子,狠心對他動手。
還有漢獻帝,公元189年被軍閥董卓毒死。
這兩例子有個共同點——下毒的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外人壓根沒機會,防得太嚴了。
為啥內(nèi)鬼能得手?
因為他們地位高,能繞過那些繁瑣的檢查。
像太后、權(quán)臣這種人,手里有實權(quán),插一腳太容易。
試毒的太監(jiān)要是被收買,或者壓根不敢吱聲,毒藥就能混進去。
可這種事兒風險也大,一旦露餡兒,腦袋不保。
所以就算有內(nèi)鬼,也不敢隨便亂來。
這些少得可憐的案例,反而證明了防毒體系有多牛。
絕大多數(shù)皇帝都靠這套規(guī)矩活得好好的,下毒這種招數(shù)壓根成不了氣候。
說到這兒,你可能明白了,古代中國皇帝為啥不怕下毒。
吃飯這事兒被搞得像打仗一樣,層層設(shè)防,誰也別想輕易下手。
溥儀的冷飯就是最好的例子——安全是有了,可日子過得真不咋地。
至于那些中毒的倒霉蛋,基本都是被身邊人坑了,外人想插手?
門都沒有。
這套體系雖然死板,但效果擺在那兒,皇帝的命保住了,代價就是一口熱飯都成了奢望。
參考資料
溥儀《我的前半生》
萬依、王樹卿、盧燕珍《紫禁城日常生活》
崔特切特、盧邁編《劍橋中國史,第一卷:秦漢帝國,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