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這個名字一提起,大家伙兒可能都覺得是那個悠哉悠哉在田園里寫詩的大詩人。
可誰能想到,這位大文豪的晚年竟然過得那么慘,63歲硬生生餓死街頭,五個兒子沒一個爭氣,連乞討都成了他活下去的招兒。
這結局聽著都讓人心里一緊,咋回事兒呢?
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咋就落得這么個下場?
家道中落,日子不好過
陶淵明生在公元365年,死在427年,江西九江柴桑人,家里曾經也風光過。
他曾祖父陶侃那可是東晉的大人物,官拜大司馬,封了長沙郡公,手握大權。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陶淵明這代,家族早就沒落了,家里窮得叮當響。
小時候,他也不是沒理想,想著干一番大事救國救民,年輕時還出去當過幾次官。
可官場那地方,烏煙瘴氣的,他實在待不下去,每次干不了多久就拍屁股走人。
405年,他在彭澤當縣令,才80多天,就因為不愿意低頭哈腰地伺候上司,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從那以后,他回了老家,打算靠種地過日子。
想法挺好,可現實不給面子。
種地這活兒,他壓根兒不在行。
南山下種豆子,草長得比豆苗還高,忙活一整天,收成少得可憐。
408年,家里還遭了場大火,房子燒沒了,東西也沒剩多少,日子一下子更緊巴了。
晚年,他寫詩說夏天餓得不行,冬天冷得睡不著,連床被子都沒有。
這可不是啥詩意渲染,是真窮啊。
到了62歲那年,他餓得實在沒辦法了,拄著棍子出去討飯,寫下“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的詩句。
想想看,一個大詩人,落到這步田地,誰看了不唏噓?
這還不算完,他身體也不好。
50歲以后,病痛越來越多,家里破破爛爛,連個遮風擋雨的地兒都不像樣。
到了54歲,他寫詩說自家院子荒草叢生,風吹得門都快塌了。
427年,63歲那年,他終于扛不住了,病加上餓,撒手人寰。
史書上沒明說死因,但從他晚年的詩和生活來看,十有八九是餓得太狠,身體垮了才走的。
五個兒子,一個不如一個
再說說陶淵明的五個兒子,這事兒更讓人頭疼。
他有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五個小子,按理說這么多孩子,總該有個出息的吧?
可偏偏一個都沒成器。
他自己寫詩吐槽,說這幫小子不愛讀書,連字都不認識,天天就想著吃喝。
他大兒子阿舒16歲了,懶得要命;老二阿宣15歲,對學問一點興趣沒有;老三老四,十三四歲,連數字都搞不清;最小的通子9歲,滿腦子就惦記著梨和栗子。
聽著都替他發愁,這爹當得也太心累了。
他咋教育的呢?
其實他也沒咋管。
他寫詩說,孩子成才不成才,隨他們去吧,早起晚睡也就圖個心安。
這態度挺豁達,可也真不管用。
種地沒收成,家里沒錢,兒子們又不學無術,長大了自然啥本事也沒有。
有人可能會說,他是不是太忙著寫詩,沒空教孩子?
其實不然,他晚年壓根沒心思管教,估計也是心灰意冷,隨他去了。
可這后果就苦了,一家子都指望不上,日子只會越過越糟。
這還不光是他個人的問題,那時候的社會也幫不上啥忙。
東晉末年,門閥制度死死的,寒門出身的人想出頭太難了。
陶淵明就算想讓兒子們有點出息,也沒啥路子。
加上他自己不愛鉆營,家里沒靠山,孩子們自然也就混不出名堂。
五個兒子沒一個能幫他養老送終,他晚年那份孤苦,真是沒法說。
時代逼人,理想撞墻
陶淵明的晚年為啥這么慘,光看他自己還不夠,得看看那時候的世道。
他活在東晉末到南朝宋初,政治亂得一團糟,皇帝換來換去,官場全是貪污腐敗。
門閥貴族把持著一切,普通人想往上爬,比登天還難。
他家雖然祖上顯赫,可到他這兒,早沒那份人脈和資源了。
他不愿意巴結權貴,也不愛跟人勾心斗角,幾次當官都干不下去,最后選了歸隱。
這選擇聽著挺高尚,可實際呢?
沒錢沒勢,日子過得只能靠天吃飯。
歸隱之后,他想靠種地自給自足,可那時候哪有啥現代農業技術,靠雙手刨地,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加上天災人禍,火燒了房子,病痛纏著身,他想過上詩里那種“采菊東籬下”的生活,根本不現實。
有人可能會問,他咋不找點別的活路呢?
其實他也沒啥選擇。
那年代,文人要么當官,要么教書,要么就回家種地。
他官場混不下去,教書又沒門路,種地又不會,只能硬著頭皮熬。
再說他那份清高,也是個雙刃劍。
他不愿意低頭,不愿意為了五斗米折腰,這性格讓人佩服,可也讓他沒了退路。
那時候不像現在,窮了還能打工或者做點小買賣,他要維持自己那份文人氣節,就只能咬牙守著。
結果呢,精神是自由了,身體卻餓垮了。
他的詩里滿是淡泊名利的味道,可現實里,他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這還不單是他一個人的悲劇。
那時候不少文人都有類似的命。
社會動蕩,經濟也不行,寒門子弟再有才華,也很難翻身。
陶淵明算是個典型,他用自己的命,活出了理想和現實的硬碰硬。
他晚年乞討,兒子無成,最后餓死,不是他一個人沒本事,是整個時代沒給他留活路。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覺得他活得太窩囊了。
可換個角度看,他那份不屈的精神,也挺打動人。
他窮是窮,可從沒放棄寫詩,沒放棄自己那點傲骨。
他的田園詩,開了一條新路,后來的文人都學他。
他的故事聽著慘,可也讓人明白,物質上的苦,擋不住心里的富。
他63歲餓死,聽著是悲劇,可他留下的東西,卻一點不悲。
說到他餓死這事兒,其實也不意外。
他晚年詩里老提饑餓,身體又差,家里連個幫襯的人都沒有。
史書上沒寫他具體咋死的,但從他寫的那些詩看,長期吃不飽,病又治不好,63歲走到頭也算順理成章。
那時候醫療條件差,窮人病了基本就靠扛,他扛了那么多年,能活到63歲,已經算命硬了。
他的死,也不是沒意義的。
后人看他,更多的是敬佩。
他沒錢,可沒低過頭;他餓死,可沒丟掉自己那份文人的魂。
他的詩和人品,成了中國文化里一塊寶。
有人說,他要是肯妥協點,也許日子好過些。
可他要是真妥協了,還能寫出那些詩嗎?
還能留下那份讓人敬仰的氣節嗎?
估計不能。
再想想他那五個兒子,其實也挺可憐。
爹不管,家里沒條件,社會又不給機會,他們不成器,也不全是他們懶。
陶淵明自己都沒活明白,兒子們咋可能懂呢?
一家子就這么在窮窩里打轉,誰也救不了誰。
這結局聽著寒心,可也真實得沒法反駁。
他晚年乞討的事兒,乍一聽挺丟人,可細想也不奇怪。
62歲那年,他餓得走投無路,敲別人家的門要飯,寫詩還得硬撐著面子,說自己“拙言辭”。
這畫面想想都酸,可也看出他那份骨氣還在。
換別人,早就滿地打滾哭窮了,他還能寫詩,多少有點不服輸的意思。
這人活一輩子,到底圖啥呢?
他圖的是心里的那點清靜。
可這情靜,太貴了,貴到他拿命去換。
他的晚年,乞討、兒子無成、餓死,都是這代價的一部分。
聽著慘,可也讓人佩服。
他沒贏過現實,可也沒輸給自己。
他那時候的社會,跟現在沒法比。
現在窮了還能想辦法,那時候窮了就真是絕路。
他要是生在今天,沒準兒還能靠寫詩掙點錢,日子不至于那么慘。
可惜沒如果,他只能在那個亂世里,硬生生走完自己選的路。
寫到這兒,陶淵明的晚年算是聊明白了。
他不是沒才,也不是沒志氣,就是趕上了一個沒辦法的年代。
他用詩留下了精神,可現實里,他餓死了。
這事兒聽著讓人嘆氣,可也讓人覺得,他活得值。
他的故事,不是讓人哭的,是讓人想的。
想明白了,也許咱們也能多懂點啥。
參考資料
陶淵明 - 維基百科
宋書·陶潛傳 - 百科
乞食原文、翻譯及賞析 - 古詩文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