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中國近代史上的牛人,張謇絕對算一個。
他從窮小子考成了狀元,字寫得漂亮得讓人挑不出毛病,連清朝皇帝退位的最后一道圣旨都出自他手。
可你知道嗎?
他的殿試卷和那份退位詔書,至今還被傳為美談,到底有多厲害?
狀元卷子,字好得讓人服氣
張謇這人,生在1853年的江蘇海門,家里窮得叮當響,屬于那種祖上三代都沒出過讀書人的“冷籍”家庭。
可他偏偏天賦異稟,小時候腦子就好使,四歲就能背《千字文》,十歲就把《四書五經》啃得滾瓜爛熟。
15歲開始考科舉,路上坎坷得不行,五次鄉試都沒中,41歲才終于在1894年的恩科會試里一鳴驚人,拿下狀元。
那年的殿試卷子,絕對是張謇的高光時刻。
考官出的題難得很,21道大問題,涉及國家大事、軍事經濟啥都有。
他答得頭頭是道,邏輯清楚,想法深得要命,考官們看了直夸“雄深雅健”“實大聲宏”。
可光文章好還不夠,他的字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筆畫挺拔又不失柔和,布局整齊得像畫尺量過,墨色勻稱,看著就舒服。
有人說,他的字學過歐陽詢的嚴謹、顏真卿的厚重、柳公權的硬朗,還帶點蘇軾的灑脫和董其昌的清秀,最后愣是整出了自己的味兒。
這卷子不光是考試用的,簡直就是藝術品。
清朝科舉看重書法,字寫得差的,哪怕文章再好也容易吃虧。
張謇這手子,硬是把考官的心給抓住了,直接讓他從一堆才子中脫穎而出。
聽說那時候的殿試卷保存下來的不多,但張謇的這份,后人一提起來就說“這才叫書法”,稀罕得不得了。
從年輕時到晚年,他的書法風格一直在變。
早年寫得端正平穩,像個老實學生;中年后追求變化,字里多了幾分靈動;到老了,筆法厚實又沉穩,透著一股讀書人的氣場。
像《四時讀書樂》《墨竹賦》這些作品,至今還有人拿來研究,夸他字里藏著大家風范。
退位詔書,他給清朝畫了個句號
要說張謇最出名的手筆,還得提1912年那份清帝退位詔書。
這可是個大事件,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就在這張紙上正式完蛋。
溥儀退位,隆裕太后代他發了這道詔書,里頭寫著清朝交權給共和制,承認革命有理,還點了袁世凱的名,讓他接手新政府的事兒。
而這份詔書的幕后推手,就是張謇。
張謇是怎么跟這事兒扯上關系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搖搖欲墜。
南京臨時參議院那邊需要一份正式文件,來說清楚政權怎么交接。
張謇那時候已經是狀元出身,又做過翰林院修撰,文筆和威望都擺在那兒,自然被找來操刀。
他先是起草了一版,參議院討論后改了改,最后由袁世凱遞到清廷公布。
關鍵是,有不少證據表明,這份詔書不僅是張謇寫的,連最后的墨跡都可能是他親手抄的。
這份詔書不簡單,字數不多,卻句句有分量。
既要安撫清廷的面子,又得給革命派一個交代,還得讓全國老百姓看明白。
張謇的字在這上頭發揮了大作用,端莊大氣,看著就讓人覺得這事兒正兒八經。
他的書法給這份歷史性文件添了厚重感,拿在手里,既像政治宣言,又像藝術珍品。
有人可能會問,真的是他寫的嗎?
畢竟那時候忙得很,版本也改了好幾輪。
但從歷史記載看,張謇作為主要起草人沒跑,至于書法,大概率是他下的筆。
因為清廷頒詔書時講究形式,狀元的手筆正好符合這檔次。
哪怕不是他親寫,他的風格也絕對影響了最終的呈現。
這份詔書后來被國家博物館收著,成了國寶級文物,想想就覺得牛。
從科場到實業,他沒閑著
張謇考上狀元后,沒在官場上混太久,而是轉身干起了實業和教育,這才是他一輩子最硬的底牌。
1895年,他開始籌辦大生紗廠,想靠工業救國。
那時候甲午戰爭剛打完,國家窮得不行,他覺得光靠讀書治不了窮根兒,得干點實事兒。
大生紗廠建在南通,靠著當地棉花多、人工便宜、市場熟,很快就站穩了腳跟。
廠子用的是英國機器,出的紗質量高,賣到上海、蘇州都搶手。
最風光的時候,利潤多得不得了,商標“魁星”還帶著點狀元身份的驕傲。
后來這廠子被評為國家工業遺產,檔案還進了世界記憶名錄,影響力不是一般的大。
除了紗廠,張謇還搞了二十多家企業,紡織、農業、航運啥都碰。
他還跑到上海做外貿,開了繡品公司和貿易公司,把中國貨賣到海外,眼光放得長遠得很。
可惜到1920年代,棉紡業不行了,市場亂套,大生紗廠也撐不住,虧得一塌糊涂。
他晚年事業雖然垮了,但早年的成就誰也抹不掉。
教育上,他更舍得下本錢。
一輩子辦了370多所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啥都有。
1902年的南通師范學校,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師范,培養了一堆老師。
后來這學校還成了揚州師范學院的前身。
他還建了南通博物苑,1905年就開了門,是中國第一家民辦博物館。
還有軍山氣象臺這些科研項目,都出自他手。
他覺得教育得務實,能干活的人才有用,德行還得跟得上,所以老強調“以學強國”。
政治上,他也露過臉。
1912年差點當上南京臨時政府的實業總長,1913到1915年在北洋政府干過農商總長和水利總長。
可袁世凱跟日本簽“二十一條”時,他氣得辭了職,從此專心搞自己的事業。
那時候袁世凱名聲不好,張謇跟他劃清界限,立場很硬。
張謇這人,活了73年,1926年在南通去世。
他從窮小子到狀元,再到實業家、教育家,一路沒停過。
毛澤東后來都說,中國輕工業不能忘了張謇。
放到現在看,他在南通干的那些事兒,放眼全國也沒幾個人比得上。
張謇的故事,到這兒還沒說完。
他的殿試卷和退位詔書,是他才華的證明;實業和教育,是他報國的路子。
從科舉考場到民族工業,再到學校課堂,他用一輩子告訴大家,讀書人不光會寫字,還能干大事。
他的字,漂亮得讓人嘆氣;他的事兒,扎實得讓人服氣。
這樣的牛人,歷史上可不多見。
參考資料
張謇 - 維基百科
清帝退位詔書 - 百科
清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 中國國家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