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部小說,在不同的人眼里會有天壤之別?!度辶滞馐贰纷鳛橐徊棵鑼懬宄x書人的長篇小說,同樣沒有逃過這個"命運"??此娜瞬煌?,境界不同,理解就不同。而歷史上出現的四種主要評論版本,更是把這種差異推到了極致。今天咱們就來捋一捋,這四位評論家都是怎么"折騰"這部小說的。
一口氣讀完才發現:四家解讀方式根本不是一個套路
別看都是評價同一部書,但四家評本的思路完全不是一個道兒。先說說陳美林總結出來的特點吧。
臥閑草堂評本主張全盤否定,像個憤青一樣將書中人物批得一無是處。出入乘坐黃牛車、裁判時拿個牛骨頭當官印、說牛是他祖宗來"享祭"——讀書人被說成了群毫無底線的家伙。什么規矩、禮節,統統忘記,要錢、要命、要名聲,他們無所不用其極。
而齊省堂評本則持完全相反的態度。評論者不但分了善惡,還給人物評起了等級。書中有四位人物被當成了"四大天守":一是劉憲穎指出篤守禮教的莊紹光;二是黃小田認為致力求學的虞博士;三是張評略認為不求聞達的杜少卿;四是指出專心研究禮制的蕭云仙。好人不只這幾個,還有努力讀書的魯小姐、劉蕊娘、沈瓊枝等,無私幫助朋友的王惠、楊執中,甚至有辭官歸隱的莊尚志。
天目山樵評本更有意思,干脆從頭查到尾。先從明朝內閣大學士范進寫起,在大門上貼出"不受饋,不受請"六個字。唯心思之后,得出"二不尚書"的美稱。這可比后期宣揚"清廉"的官員正派多了。這位山樵老兄還分析了朱元璋定下的東莞太守楊震,比當時王辟疆寫的"嘉夜無知"強。想當初楊震對著"四知大守"的稱號,留下了好名聲。
而惠恩大守最有料的,是他憑借對南陽太守羊續的重新演繹,給小說賦予了史詩般的高度。他筆下看到的不只是明朝時社會末世,還是整個封建制度下文人困境的縮影。
瞎編諷刺還是如實寫照?文學解讀里的分歧大到讓人吃驚
分歧大到什么程度呢?除了基本觀點不同,連寫作手法都理解不同。
臥閑草堂說書里全是諷刺,寫誰都是罵誰??升R省堂站出來說,書里除了諷刺還有褒揚呢。天目山樵認為,作者只是如實寫照罷了,哪有那么多弦外之音?惠恩大守則覺得,這書得放在歷史背景下看,講的是整個時代的問題。
書里的主角們也成了爭論焦點。莊紹光,臥閑草堂說他無聊;齊省堂稱贊他忠厚;天目山樵分析他性格復雜;惠恩大守關注他的時代意義。諷刺本身就是個見仁見智的事兒,有人覺得是尖銳批判,有人認為是溫和調侃,還有人說是完全中立的記錄。
誰說了算?文學批評背后的權力較量
最有意思的是,這幾位評論家爭來爭去,一個比一個說得振振有詞,可誰也說服不了誰。為啥?因為背后代表的是不同時代、不同立場的文學觀念。
臥閑草堂的全盤否定,反映的是對清朝腐敗吏治的不滿;齊省堂的道德分類,體現的是傳統儒家倫理觀;天目山樵的客觀記錄,顯示的是寫實主義傾向;惠恩大守的歷史視角,表達的則是社會批判意識。
這就好比幾個人站在不同角度看同一棟建筑,有人看到精美的雕刻,有人看到腐朽的木梁,有人關注整體結構,有人著眼于歷史滄桑。誰都沒錯,但合起來才是建筑的全貌。
就像陳美林最后總結的,認識到評本各有評本的特色,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儒林外史》。不同解讀間的爭論和碰撞,正好體現了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也反映了讀者接受過程中的無限可能。
畢竟,好的文學作品就該是多面的鏡子,能照出讀者的心,也能映出時代的影。而更有意思的是,隨著時間流逝,新的解讀還會不斷涌現,這正是經典的魅力所在。
參考資料來源:
陳美林《略論〈儒林外史〉齊省堂評》
《略談〈儒林外史〉臥閑草堂評本》
《〈新近發現的〈儒林外史〉黃小田評本略議〉》
《儒林外史》四種評本特色研究文獻
清代文學評論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