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美學傳統源遠流長,但在明朝中后期,一群特立獨行的美學家卻以其驚人的勇氣和思想,掀起了一場美學革命。這些美學家不滿足于傳統儒家的審美范式,而是提出了全新的"逍世"人格模式,高揚個體的主體性情感欲望,打破了古典美學的束縛。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些挑戰傳統、追求自由的明朝啟蒙美學家,他們是如何在中國美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打破桎梏:明朝啟蒙美學家的"逍世"人格模式
在討論明朝美學家的革新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人格模式。中國古代傳統人格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儒家入世人格模式和佛道出世人格模式。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個人融入社會秩序的必要性;而佛道則追求超然物外,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而明朝啟蒙美學家們標舉的"逍世"人格模式,恰恰是對這兩種傳統模式的反叛。以李贄、徐渭、湯顯祖、公安三袁為代表的明朝中后期啟蒙美學家,大膽接受歷史的挑戰,把美主體與社會、與傳統意識尖銳對峙,開辟了全新的美學維度。
袁宏道曾描述這種"逍世"人格的特點:"獨有逍世一種真人,其人善奇,然亦世所稀。以為得也,我行不足;以為愚,口不遇言。舜、周、孔之學,身不行意惡辱己事,手世不握一能,手世不遇一務,最天下不賢者人。"這種人格模式既不同于儒家的入世,也不同于佛道的出世,而是追求一種超然而又不脫離現實的生存狀態。
這些美學家鐘情的不再是傳統道德規范,而是"一己之情"、"行我所行",體現了對個人自由和情感真實性的崇尚。他們反對任何對主體自由意志的束縛,主張人的情感欲望是人之本性特征。
勇敢發聲:美學家們的思想與實踐
這些啟蒙美學家不僅在理論上倡導新的美學觀點,更在實踐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
李贄自稱是"負氣人也",面對封建傳統勢力的殘酷迫害,他并不退縮。在《續焚書遇社求友人》中,他呼喚有志之士勇敢站出來挑戰傳統:"寅者再矣,吾猶有忍待之乎?"他甚至后來因不屈從于封建勢力而自殺于獄中,用生命詮釋了其思想的堅定。
徐渭主張人應當遵循自然本性,隨心所欲:"千萬真人者,各得其千萬人之心;千萬其心者,各逐其千萬人之欲,足謂物各得物。"他認為人的情感欲望應當得到滿足和尊重,而不是被壓抑。
湯顯祖把人之主體情感欲望視為"天性":"天性之性人為貴,……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寶而奉之。"他追求一種不必矜持、不必迎性、不必抑心、不必抑志的"真人"境界。
袁宏道更是主張"不得不用詞章方式在他們內心中尋求現實找不到的滿足",表明這些美學家們試圖通過藝術創作來表達被壓抑的情感和思想。
審美心態的革新:從節制到狂放
明朝啟蒙美學家與傳統美學家在審美心態上有著本質區別。傳統中國美學的審美心態主要有兩類:儒家崇尚的"節動"心態和道家崇尚的"虛靜"心態。這兩種心態都強調對個人情感的克制和超越。
而明朝啟蒙美學家們則提倡一種迥異于傳統的審美心態——迷狂狂放。袁宏道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寫道:"如冷水澆背,忽然一驚,便是興觀群怒。"李贄在《雜說》中表達了類似的情感:"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奇怪有意于為之也。其時有許多緒語而莫可悟語之處,意欲已久,躭不可遂。一旦見緊生情,觸目興嘆,今也人之酒杯,濁自之金塊,稱心之不平,急數寄于手表,既已嚎咷哭泣,不能自止。"
湯顯祖甚至認為:"使貴賤嬌情悅狀,羊虎之氣,是亦意象之所必根,以開發于一時。眉目不可及而性也。"
這些情感激蕩、不加節制的抒情方式,正是明朝啟蒙美學家們反對傳統約束、追求表達真我的體現。
建構情有理無:追求奇崛的審美境界
傳統中國美學強調審美與社會、與自然和諧一致,尤其是通過"意境"這一審美范疇來實現審美主客體的融合。"意境"強調空靈的宇宙和幽深的自然,要求靜觀默照,從而達到人與物融為一體的境界。
而明朝啟蒙美學家們則建構了一種"情有理無,荒誕奇崛"的全新審美境界。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只遵循主體情感的邏輯結構,不再試圖表現客觀實在的答觀邏輯結構。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狂放不羈的情感,如袁宏道描繪自然風光時寫道:"群風為鵝所搖,翰羽騰閃,縱羽變天之造,宜風亦不得知。"
這種表現手法不再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是通過主體情感的宣泄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正如徐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非情之至也。"
這種審美變革體現了明朝啟蒙美學家們對傳統美學范式的突破,他們不再滿足于僅僅觀照自然和社會,而是將目光轉向了人的內心世界,將人的情感欲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總結:明朝美學的歷史意義
明朝啟蒙美學家們通過標舉"逍世"人格模式,張揚迷狂狂放的審美心態,建構情有理無、荒誕奇崛的審美境界,在中國美學史上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他們的思想不僅僅是對傳統美學的反叛,更是對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的呼喚。
雖然這些美學家的思想在當時并未占據主流地位,但他們的勇氣和創新精神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正如文獻中所說:"誰疑萬古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啟蒙美學以顛覆一切的氣概,打破了古典美學自我批判的堅冰,致使"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擒性,拔劇髓性以湯沫秋風之病,其功偉矣!"
這些美學家們在重重壓力下堅持自己的審美理想,為后世開辟了思想解放的道路,他們的貢獻和意義值得我們今天重新審視和思考。
參考資料:
許龍. 吹響古典美學叛逆號角的啟蒙美學家——試論明朝中后期啟蒙美學思潮的審美價值取向[J]. 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1995(4).
何曉明. 中華文化史9明代—清[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宗白華. 美學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123.
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M]. 商務印書館, 1959: 8.
袁宏道. 袁中郎集[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