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往往能在文學作品中找到鮮活的印記。明代小說《型世言》作為一部重要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不僅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讀者喜愛,更在無意間記錄了明代商品經濟發展的諸多側面。這部創作于明代晚期的作品,與同時期的"三言"、"二拍"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作者選材幾乎全部集中于明代社會,尤其對明中葉以來的商品貨幣經濟進行了真實而獨特的描寫與反映。通過對《型世言》中的商業活動分析,我們能夠一窺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軌跡,理解這一歷史階段的社會變遷與人們生活形態的深刻轉變。
明代商品經濟的興起背景
明代社會經濟的變化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歷史時期。據史書記載,明代初年朱元璋曾重視農業生產,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二年,又下令把北方各城市閑置荒閑的土地分給無地的人耕種,"有余力者不限畝數"。同時在全國各地大興屯田,洪武三年,徙江蘇、松、嘉、湖、杭農民四千余戶住臨淮屯種;洪武十五年(1382)徙廣東增城等地貧民二萬四千余人往漳州屯種。
這些政策措施有效緩解了元末戰亂頻仍,明代初年社會動蕩百姓流離失所的生活困境。但隨著社會穩定和經濟逐漸恢復,特別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經濟開始快速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于工業生產,如鐵匠、木匠、皮匠、紡織匠等行業,他們制造的產品自然也流向市場中;農民生產的糧食、棉花、生絲等農產品,也越來越成為重要的商品。
《型世言》中的許多故事以明代經濟活動為背景,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生產經營困苦和生活情形。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明代不同階段商品經濟發展程度及其對人們生活的深刻影響與多樣性。
《型世言》中的區域商業發展
江南區域的商業繁榮
《型世言》中有大量關于江南地區商業活動的描寫,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江南區域商品經濟的繁榮景象。作品第十六回《內江縣三節婦守貞 成都那兩孔連捷》中提到:"還有個木商,是蜀州人,拿了幾千銀子,在這里剁山發木。"蜀州木商便來到成都府內江縣山中發運木材,并在當地要安家。描寫的大小商人們做起了一股經商熱潮,推動了明中葉以后的商品經濟發展。
第二十六回《異邸安寓中花 奸梢巧施云里手》中,商人吳爾輝看上了張敬之妻張二娘,但無計可手。這個故事一光棍看在眼中,便冒充張二娘的丈夫,假稱張二娘不幸偶發疾,要休掉她。吳爾輝出非經身上寶衣人一定要得到官府批準的離婚證書才官正式辭別。官府中請得一位明狡猾無賴的小吏,出偏,光棍又冒稱可知張敬之來到吳爾輝家,自己從吳爾輝處前借七十兩白銀。這個光棍所設的圈套,所用的計謀,可謂是"神機妙算"。
江南絲綢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勞織絹"的情況,也體現了當地專業化生產的程度。山東河南一帶,"寶地結綿之利,有力者富人織紡,貧者皆自紡",顯示了區域性產業分工的形成。
沿海城鎮的商業特色
《型世言》中也有對沿海城鎮商業特色的描述。京師鎮的密集度是"所載日兼云而北","東臨海,西靠蜀,無所不至",彰顯了沿海城鎮的商業活力和廣泛的貿易網絡。
從上面所舉《型世言》的有關故事中,也可看到同地區商品經濟的后聯情況。更有趣的一個現象是,某些本非商品的東西也成了商品,可以買賣交換,且有明確標價。第二十七回《貧花郎哭喪親 利財女騙空室》,講述了宋在浙江紹興山間明具的一件事情。有個商賈出身的參加考試科舉的讀書人,"且來杭州代考,包復試,三兩一卷,只取一名,每篇五錢,若只要黑墨卷子,三錢一首,到府同文換了,每拿一首,來做生意一次,及至幫補了,他卻不肯專保貨箱,做活切買,他自與杭嘉湖富家子弟包闈,進學三百兩,他自去尋才看有陰謀而膽不懷好意的人用這富家子弟名字進試,一百八十兩回他。"
這段描寫揭示了科舉考試中的作弊現象,也展現了商品經濟滲透到科舉制度中的情況。"抄襲代考"這一行業的存在,反映了金錢與科舉之間的復雜關系,也說明商業意識同樣滲透到官府衙門之中。
《型世言》中的商業人物形象
商人的多元化
《型世言》中不僅描寫了農民轉經商獲利的那些世代書香門第的讀書人,望子成龍的父母,破落的交易,或者觸動子弟,使實實,搞生意成為一種光明正大的事業,一種興家立業的最佳方式。
第二十三回《白鏡動心交道絕 雙豬入夢死冤明》中,朱正家中富足,只有一子朱恒,"年紀不上二十歲,自小生來聰慧,識得寫得,打得一手好算盤"。盡是獨養幾子,父母并不指望他當學束取功名,而是從小就學會了打算盤,為將來經商做好準備。這朱恒又一副好奇心切的性格,終日忙碌奔波,父母要送他到揚州鋪子店中去學生意,朱正對他說:"我想你且還在家閑蕩,也不是了做,如今揀我兩口在,做些生意……"
這個故事體現了商人家庭對子女的商業教育,以及明代社會中商人地位的提升。不再只是以科舉為唯一的成功道路,經商也成為一種值得尊重的職業選擇。
手工業者的崛起
在《型世言》中,我們也能看到手工業者的形象。第二十六回《異邦安寓中花 奸梢巧施云里手》中,描繪了杭州城里各種手工藝者:吳姓是杭商,張敬之妻織,瀏絹賈,紀干(酒店),吳月(紡織),錢干(南沙),孫經(挑繡),馮煥(德頭),李子孝(行販),王春(續皮),浩大成(磨鏡)"??梢娚虡I,手工業的繁盛,這一回開頭與杭州鹽商之多也很真實:"朱富一帶,自鎮江直通大海,沙灘之上,灶戶各有分地,熬沙取鹽,賣與鹽商,分行各地。"
明朝因在杭州緊鄰勢力強大的鹽鹽所引所,都繁盛在杭城。第二十五回《倩婦計去婦失郎 章士得女歸婁》同樣描寫了浙江沿海的商業活動:"看兩偉佚大利,人骨得的,乃是漁鹽,每日大小魚船出海,管是大鯖小艇,一摸打來鮮共,還又有石首,鱸魚,鲃魚,呼魚,蟹蟹,各樣可以做鮮;烏賊,海菜,油橄,可以做干;其余蝦子、蝦干、紫萊、右花、燕菜、魚翅、鮪鱗、龜甲、比肚、鳳螺、麴埃、正銷、魚蟹、鮑魚。不計其數,但人入海村。"
這些描寫不僅展現了明代沿海地區豐富的海產資源,也反映了手工業者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發展商業活動。
《型世言》對商品經濟的價值評價
對傳統道德觀念的沖擊
《型世言》中對商品貨幣經濟的社會價值進行了負面影響進行了揭露與批評。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金錢觀念發生了變化,金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官,吏不可買,吏不要銀子?金錢與權勢聯姻,甚至金錢可以換取功名,換取權勢,這大概只有在商品貨幣經濟比較活躍的時代才會出現,尤其是在封建社會,門閭等級制度在名分上講究不平等就是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傳統的重農輕商,重義輕利觀念,更年輕的某些人們的頭腦,然而這一切在明代中葉以后發生了明顯變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情況。
正因為金錢有如此大的神通,才引誘著人們追逐富貴,不擇手段地獲得它,占有它,甚至豁出性命,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錢神"趨之若鶩。為金錢不惜面子危險,不惜兵刃相見,官場風氣因之腐敗,社會道德隨之墮落。《型世言》選擇了這一角度,對商品貨幣經濟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了揭露與批評。
姚明與朱恒未是好友,姚明善賭而無錢。他聽說朱恒要攜銀外出做生意,便假裝送行,乘機用刀殺死朱恒,奪走了五十兩白銀。這個故事反映了在商品經濟背景下,金錢對人性的侵蝕。
洪明與尤拒殺朱正家二人扔進水中,搶占了兩只箱子,難知那年輕女子正是他已下聘禮的未婚妻。這些描述顯示了商品經濟可能帶來的道德淪喪。
對新興商業精神的肯定
《型世言》中也不乏對商人才智的肯定。不僅商人們熱衷于經商獲利,那些世代書香的讀書人、望子成龍的父母,或者鼓勵子弟,使實實在在搞生意成為一種光明正大的事業,一種興家立業的最佳方式。
第二十七回《三婢空作奇郵 一啰終歸故主》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勒索好奇"的人,沉心讀書,卻不受官場拘束。他將家傳古玩當掉,只因無錢賃路經費,便戲劇性地用六兩銀子清托,才得以繼續參加考試,還是小說中的一位幫閑者得逞的:"如今時勢,只論銀子,哪論文才,州中斷案分上,若兼文字,便是錦衣紗,他只不看"。
商品經濟的意識同樣滲透到了官府衙門之中,上上下下的小小官吏都將手中的權勢當作交換金錢的商品。第三十回《張繼良巧騙豪 曹司訓完》中,無易凡知且喜愛財若饑渴的形象:"要抓緊這種賺錢好機會,比如小袖箱,改做女衣。他要袖下,不經承發原意,苦與他兩銀子合與他"。
張繼良騙術這個例子八兩,"到后他手越清,他愈幫下,要穿牙發,好殺子他要袖下,不經承發原意,苦與他兩銀子合與他"。封建更貫徹金錢與社會各個領域侵蝕的結果。
結語
從《型世言》這部明代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明代社會圖景。作品通過各種生動的故事,真實反映了商品經濟對明代社會生活的多層面影響。它不僅記錄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現象,也揭示了這種經濟形態對傳統價值觀念和社會結構的沖擊。作者以一位封建文人的視角,既描繪了商品貨幣經濟的繁榮景象,也對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表達了擔憂。
《型世言》作為一部明代白話小說,其價值不僅在于文學藝術,更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明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獨特窗口。通過這些故事,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軌跡,以及這一經濟形態如何推動明代社會的變革與轉型。
參考資料:
王平,《〈型世言〉與明代商品貨幣經濟》,《東岳論叢》,1993年第4期
李景常,《抓住機遇 促進采鋼更快發展》,《東岳論叢》,1993年第4期
《中國古代小說史》,魯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