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展示一個特殊(核)戰斗部的儲存設施,它隸屬于第8軍第11獨立防空軍的一個機動維修技術基地核保障組裝旅,位于109防空導彈旅第15防空導彈營“塔崩”(“Tabun”)的作戰發射陣地旁。該部隊于1991年被裁撤,當時裝備的是S-200M“腌豬腿”防空導彈系統。
文中展示的是1979至1981年間,第15防空導彈營官兵的照片,由謝爾蓋·扎奧澤羅夫(С. Заозёров)發布于“同學網”中該營老兵群組。
這個部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當時在克尼亞澤-沃爾孔斯科耶(Князе-Волконское)村組建了一個防空導彈團,隸屬第8軍第11獨立防空軍,由5個裝備S-75防空導彈系統的營和一個為各營提供導彈保障的技術導彈基地組成。
1968年,該團擴編為第109防空導彈旅(部隊番號:16802),增加了5個裝備S-125防空導彈系統的營和另一個技術營。同時,原來的3個S-75導彈營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獨立防空導彈組,包含3個裝備S-200系統的營,以及另一個技術營。
到1990年,該旅編成包括:2個S-75營、5個S-125營、2個S-200營、多個技術營和約6個動員后備用營。
蘇聯解體后,該旅所有裝備S-75和S-125系統的營在1991年被裁撤。從1993年起,剩余部隊開始換裝S-300PS系統。
1994年,該旅縮編為第1529近衛防空導彈團,并因與當年裁撤的第237近衛防空導彈團合并,繼承了“近衛”榮譽稱號。
順帶一提,該團至今仍存在,現駐扎在完全不同的戰備陣地內,隸屬俄羅斯空天軍第11近衛軍,現已換裝S-400系統,并承擔戰備值勤任務。
再次插入一張1979-1981年間第15營的老照片。
而我們這次展示的是那個在1991年被裁撤的機動維修技術基地(部隊番號32861)中,曾為“塔布恩”第15營提供核戰斗部的特殊儲存點。該營駐扎在靠近奇爾基村(Чирки)附近34公里處的陣地,其存在幾乎沒有被提及,而其他營的信息卻非常豐富。這也是原作者能特別關注它的原因。
附上一張典型的S-200導彈營陣地示意圖。
大致可以想象這個防空導彈營的樣貌,其通往技術營的道路,以及簡化建設版本的技術營附近所建的特殊儲藏庫。
高超音速飛行實驗平臺“寒冷”(Холод)照片
S-200“安加拉”防空導彈系統配備的5V21(В-860)和5V21A(В-860П)導彈,打擊距離可達160公里,高度達20公里,自1967年列裝以來不斷改進。
1970年,推出了抗干擾能力更強的新型號S-200V“織女星”,使用5V21P(В-860ПВ)導彈,打擊距離提高至180公里,高度從300米起。
1971年,S-200M“織女星-M”型號問世,使用統一的5V28(В-880)高爆彈頭導彈和5V28N(В-880Н)核戰斗部導彈,可打擊集群空中目標,射程提升至255公里,高度達300米至40公里,配備新型固體燃料助推器。
此后,還開發了S-200VE“織女星-E”出口型,使用5V28E(В-880Е)導彈,射程縮減為240公里。
1981年,最終改進型號S-200D“杜布納”誕生,配備抗干擾新型導彈5V25V、5V28M(В-880М)及帶核戰斗部的5V28MN(В-880МН),射程提升至300公里。
此外,在S-200退役后,基于5V28導彈平臺研制了高超音速飛行實驗平臺“寒冷”(Холод),用于試驗高超音速沖壓式空氣噴氣發動機(ГПВРД)。導彈戰斗部被替換為專用頭部艙,內含飛控系統、液氫儲罐及其排出系統、氫氣流量控制與測量系統,以及實驗用E-57型不對稱結構高超音速沖壓發動機。
1991年11月27日,該項目完成全球首次高超音速發動機飛行試驗,飛行高度35公里,飛行速度超過音速6倍。
導彈發射裝置部署在С-200防空導彈系統的標準陣地上。
整個導彈營的陣地由六個設有發射裝置和裝填車輛的平臺組成,圍繞著發射控制艙的平臺而布置。下圖是5П72ВЭ型發射裝置與5Ю24М裝填車的外觀。
“防空導彈通訊(Вестник ПВО)”K-2В設備艙照片。
在陣地中央,是導彈發射準備與控制用的各種設備艙。
圖為K-2В設備艙內部的照片
K-2В艙的內部大致就是這個樣子。
K-1В目標照射雷達艙的照片
陣地以外,還設有目標照射雷達和指揮所地堡所在的雷達技術陣地。
5Н62型目標照射雷達艙準備運輸時的照片
此外,С-200系統也具備一定的機動能力,其組成部分可以轉移至遠離固定陣地的野戰部署地點。
С-200發射裝置通過汽車列車運輸的照片
所有設備艙均為輪式拖車結構,而發射裝置則通過牽引車運輸。
部署于野戰陣地上的С-200發射裝置照片
系統可在任意平坦且地基堅實的區域展開部署。
經過土地復墾后,冬天就連烏阿茲車(УАЗ,俄制輕型越野車)都很難駛入這里。
整個防空導彈營陣地如今除了土制掩體之外,已經沒什么可看的了。
這個土坑就是過去該營指揮所的遺址,在上世紀90年代初部隊撤離后即被復墾。
所以接下來將前往技術營的陣地——也就是導彈準備和轉交給發射陣地的地方。雖然那里從90年代起也早已荒廢,但為了完整地描繪這套系統,我們還是去看看。
這就是“場地3”上地面設施“建筑物-63”的遺跡——過去機動技術車輛(ПТМ)載著導彈駛入其中進行處理。該建筑具有貫通式車道,配備天車梁,內部進行導彈的解封和機載設備的裝配,使用的是自動化檢測與試驗移動站。
導彈的裝配工作在附近的“場地4”完成,設有地面“建筑物-70”——一座裝配測試車間,同樣帶有貫通車道和天車梁。在這里,機動技術車輛上的導彈會安裝起飛助推器和戰斗部。此外,這里還設有起爆器檢查間。然而,如今只剩下一堆碎裂的混凝土瓦礫。
過去這里還設有戰斗部運輸容器的中轉裝卸平臺、起飛發動機的儲存區,以及附近的“場地13”——即地面建筑“建筑物-61”,用于儲存處于中等戰備狀態下的導彈,這是快速積蓄發射能力的主要方式。但所有這些設施如今都已蕩然無存。
而技術營指揮所“建筑物-95”的遺址,如今也僅剩廢墟。這里曾是整個技術流程與導彈準備作業的控制中樞,內部配有顯示導彈狀態與工序流程的指揮板,以及通信設備等。為防范低空目標,地堡外還部署了DShKM重機槍。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此次前來的最關鍵部分——我們此行的真正目的地。
這是一塊獨立的區域,曾位于“第23號場地”,也被稱作“基礎場地”,周圍曾設有兩道防御圍欄。
區域周圍分布著快速搭建的機槍掩體和火力點。
這里曾是部隊用的機動核技術保障維修基地的設施所在地。
而整片區域中最關鍵的建筑就是“62А設施”——它由預制拱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成,外部覆蓋著厚厚的土堤。在日常情況下,這里也用于存放處于中等戰備狀態的導彈;而在緊張時期,第11獨立防空軍第8軍PРТБ(即前文提到的維修技術基地)的組裝分隊將會攜帶特種(核)戰斗部ТА-18抵達此地。
下圖是該存儲設施的示意圖。
在倉庫入口前,是一塊開放區域——“第70號場地”,用于在偽裝網下對ТА-18模塊進行規定檢修作業。
曾經該設施的入口由厚重的防護密封門進行保護。
圖為“62А設施”防護門的照片
這張圖展示的是另一處PРТБ中類似倉庫的防護門。門中央設有供人員通行的密封門。
入口地面上還設置有混凝土導軌,以便兩輛機動技術車輛(ПТМ)準確駛入。
倉庫內部配有機械化貨架,可存放四枚導彈。
不過如今,這些貨架僅剩下被破壞的地基水泥塊。
(插圖)為一枚導彈從倉庫貨架卸載至ПТМ( 特制的裝載裝置 )的畫面,截取自關于摩爾多瓦防空導彈旅的視頻。
這便是導彈從倉庫中轉移到ПТМ上的場景。
(插圖)為ТА-18特種戰斗部及其運輸容器的照片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為了打擊集團目標,在S-200M“織女星-M”系統中使用了導彈5В28Н(編號В-880Н)的改進型,其配備了ТА-18型特種(核)戰斗部。
這種導彈采用了專為其設計的計算裝置、自動駕駛儀、尋標系統、機載電源及高可靠性的無線電引信。同時其火控通道的設備也經過了改進,因此該系統的雷達在常規部署位置并未出現。
(插圖)為5В28Н В-880Н導彈裝備ТА-18特種戰斗部的照片
特種戰斗部的運輸、調試與檢查,全部由PРТБ組裝分隊專門負責,并直接隸屬于蘇聯國防部第12總局——負責所有核彈頭相關事務的專門部門。這是一個具有獨立指揮系統的部隊單位。
在安裝戰斗部時,技術營代表必須在場監督操作。
而在和平時期,存儲核戰斗部的“62А設施”則作為常規“61設施”來使用,即用于存放處于中等戰備狀態的導彈。不過,這些導彈是特別改進型的5В28Н В-880Н,以便于將來裝備核戰斗部。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缺少完整PРТБ中應有的“85號設施”,通常用于放置5К24型戰斗部檢測設備車及其他特種車輛。這也從側面印證:這些設備和戰斗部通常是駐留在第8防空軍PРТБ的主基地,僅在戰時由組裝分隊攜帶前來部署。
倉庫大廳盡頭設有一間配有通風系統的密閉艙室,用于維持設施內部的恒定溫濕度環境。
(插圖)為通向倉庫的通道和一段曾經通往通風與除濕系統的通風管道。
設備本體位于艙室內側,頂部為通風井的膨脹腔室。
空氣就從這里被吸入。
該艙室還設有主配電間,并有一條通往后部出口的通道。
后門處配有氣閘門以保證密封性。
出口附近設有“第76號場地”,用于對ТА-18模塊中名為“G節點”的組件進行定檢。
而“第70號場地”右側則是名為“74號設施”的簡單井狀結構,用于存儲操作過程中的工業廢料。
可惜的是,這片鮮為人知的重要區域,如今也僅剩下一些殘垣斷壁,但最關鍵的部分——其存在與意義,仍值得被銘記。
就介紹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