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臺海聯合演訓:山東艦航母編隊實戰演練震懾"臺獨"勢力
一、東部戰區雷霆行動:多兵種聯合演訓形成高壓態勢
4月1日起,東部戰區組織陸軍、海軍、空軍和火箭軍等多兵種力量,在臺島周邊開展大規模聯合演訓。演訓重點包括海空戰備警戒巡邏、奪取綜合制空權、對海對陸打擊及要域要道封控等實戰化科目。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強調,此次行動是對"臺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和有力遏制。
值得注意的是,演訓采用"不打招呼、凌晨突襲"的實戰化模式,參演軍艦超19艘,山東艦航母編隊更逼近臺島12海里處的所謂"應變區"海域。這種"進逼、懾封、毀癱、鎖控"的戰術布局,形成對臺島的多向夾擊態勢。
二、山東艦航母編隊戰略威懾:切斷"臺獨"三條生命線
山東艦航母編隊首次深度融入對臺軍事斗爭體系,其部署具有三重戰略意義:
?能源封鎖?:切斷"臺獨"勢力能源進口生命線(臺島97%能源依賴進口)。演訓期間多艘液化天然氣船被迫轉向返航,直接沖擊島內能源供應。
?外援阻斷?:控制巴士海峽等關鍵水道,阻止外部勢力軍事干預。航母編隊與空軍轟炸機群形成覆蓋2000公里海域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
?逃亡封堵?:封堵"臺獨"分子外逃路線。山東艦進入臺方所謂"應變區"(距島12-40海里),艦載機攻擊范圍覆蓋全島軍事目標。
軍事專家指出,此次演練標志著解放軍已具備"遠火洗地、導彈點名"的復合打擊能力,遠程火箭炮可對全島實施誤差1米內的精準打擊。
三、臺當局應對失據:戰略被動暴露防御短板
臺防務部門在解放軍行動1.5小時后才啟動應變機制,其策略調整為不再執行"第一擊",僅在解放軍進入12海里時宣稱行使"自衛權"。這種被動反應暴露三大缺陷:
預警能力不足:對凌晨突襲反應遲緩
防御體系脆弱:關鍵能源節點易受打擊
法律基礎缺失:所謂"應變區"無國際法依據
四、戰略意義:以戰止戰捍衛國家統一
此次演訓正值《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通過"斷鏈、鎖喉、毀癱"三大行動,明確傳遞三大信號:
?法律紅線?:堅決貫徹《反分裂國家法》,對分裂行徑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實力展示?:航母等大型作戰平臺已深度融入聯合作戰體系
?民心導向?:統一是歷史大勢,任何"臺獨"幻想都將破滅
正如軍事專家所言,此次行動用實力破除了"大陸不會打"和"外援必會來"兩大幻想,彰顯解放軍"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戰備狀態。在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下,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進程不可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