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生到“魔童之父”
他本是華西藥學院的一粒種子,卻在三維動畫的土壤里開出了最熾烈的花。
少年時,他循規蹈矩地選擇了醫學專業,卻在大學三年級與動畫軟件相遇,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畢業后,他辭去廣告公司的工作,蝸居三年半,靠母親的退休金支撐生活。客廳、臥室、廁所,三點一線的“空間站”里,他打磨出16分鐘的短片《打,打個大西瓜》。
這部黑色幽默的反戰作品,斬獲30多個國際獎項,卻未改變他“啃老青年”的標簽。直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他才以“魔童之父”之名,撕碎了世俗的偏見。
“命運的火種,總在暗夜中點燃。”
醫學的理性與動畫的狂想,在他身上碰撞出火花。他說:“哪吒的反叛,就像轉行時的我。”那些年,他承受著“不務正業”的質疑,卻用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讓千萬觀眾熱淚盈眶。
以真心換真心:五年磨一劍的匠心
《哪吒》的誕生,是一場與時間的鏖戰。
劇本打磨五年,哪吒形象迭代百稿,1600人的團隊在60家制作公司間輾轉。預算有限時,他身兼編劇、動作指導,甚至親自演繹角色的細微表情。申公豹變身的兩秒特效,耗時兩個月;哪吒與敖丙牽手的鏡頭,磨了五個月。他說:“若欺騙觀眾,他們一眼看穿;若敷衍自己,良心難安。”
“山河社稷圖的絢爛,是千萬次筆尖的震顫。”
在《哪吒2》中,他更瘋狂:1900個特效鏡頭、4000名動畫人、2億個自主運動的角色……陳塘關大戰中,百萬海妖的鎖鏈如發絲搖曳,他堅持“每一幀都是承諾”。他說:“好東西只能慢慢磨,每一部作品都要當作最后一部。”
未來可期:國漫崛起的新篇章
哪吒的腳下,是風火輪,更是中國動畫人的脊梁。
4000人的團隊、近140家動畫公司、2000個日夜……《哪吒2》的成功,印證了國產動畫工業的成熟。餃子埋下《哪吒3》的“新坑”,卻笑言:“跨過高山,方知困難不過如此。”
結語
餃子的來時路,是逆天改命的孤勇,是死磕細節的匠心,更是文化傳承的赤誠。
他用哪吒的混天綾,織就了中國動畫的錦繡山河;以乾坤圈的熾烈,叩擊著全球觀眾的心門。
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答案——只要理想不滅,山海皆可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