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在馬戛爾尼的率領下,一個龐大的英國使團漂洋過海,踏上了古老東方帝國的土地。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以天朝上國自居,不屑于學習西方的語言,也沒有什么外語學院,因此翻譯就成為一個大問題。那么,在這場東西方大國之間的碰撞中,是由誰翻譯的呢?許多人可能想不到,是一位神秘的中國人!
一、尋找翻譯
馬戛爾尼在奉命組建使團時,就考慮到了翻譯問題,他知道在北京也有一些外國人,主要是西方的傳教士。這些人長期居住在中國,深諳清朝官場的各種利害關系,馬戛爾尼擔心他們不會以英國的立場進行準確的翻譯,因此翻譯還得用“自己人”。不過,當時的英國也沒有熟悉中文的人,于是馬戛爾尼派副手斯當東前往歐洲大陸尋找。
在法國遇挫后,斯當東來到了意大利半島,他驚喜地發現這里居然有一些懂得外文的中國人!許多讀者可能覺得怎么可能呢,這可是閉關鎖國的乾隆年間啊?原來,在雍正帝禁止天主教傳播之前,一些西方傳教士已經在中國的部分地區進行傳教,而且有了一些信徒,還有一些中國信徒跟隨西方傳教士回到了歐洲。
二、中國翻譯
雍正初年,在清朝生活十多年的傳教士馬國賢(意大利人)返回歐洲,并在那不勒斯創建了中華書院,專門教育、培養來自中國的年輕信徒。之后,陸陸續續有一些信徒違背清朝官方的禁令,從澳門乘船偷偷來到意大利學習。被斯當東選中的翻譯有兩個人,一個名叫柯宗孝,另一個就是本文的主角就是李自標!
李自標是甘肅武威人,于1760年出生在一個富貴之家,他們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1773年的時候,李自標離開了家鄉,在澳門與一些年紀相仿的中國人乘船前往歐洲,他們經巴黎來到了那不勒斯的中華書院,在這里進行學習。經過二十年的學習,李自標對于拉丁文、意大利文已經十分精通,也希望能夠回國傳教。
三、返回中國
雙方一拍即合,于是柯宗孝、李自標成為了馬戛爾尼使團的翻譯。在行程中,他們還得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負責教副使的兒子“小斯當東”中文。期間,李自標與小斯當東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誼。就在使團即將抵達澳門時,柯宗孝退縮了,因為他擔心受到清朝官方懲治,于是李自標就成為使團里面唯一一位正式的翻譯。
李自標身穿西方服飾,還頭戴西洋假發,參與了使團的整個覲見過程。不過為掩飾身份,李自標被稱為“婁門”,因為他的兄長在清軍任職,還是一位中級軍官。李自標的翻譯工作還算不錯,得到了中英雙方的認可。在結束訪問后,馬戛爾尼邀請李自標前往英國,但被他婉言謝絕。之后,李自標更名改姓,前往山西長治地區進行秘密傳教,并于嘉慶年間終老于此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