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陽燧嗎?
4月21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眾號發布《陽燧的器型及功能性初探》(以下簡稱《陽燧》),首次披露了重慶璧山2022年考古發掘出土的一枚素面帶穿陽燧。
考古出土的陽燧,其中編號1出土于重慶璧山生基嘴墓群。
陽燧即銅質凹面鏡,是古人利用太陽取火的“神器”。《陽燧》一文中搜集統計有公開發表圖片或文字資料的陽燧共45枚,其中2枚來自重慶,分別出自巫山巫峽秀峰村墓地的宋代陽燧,以及首次公開的璧山生基嘴墓群明代陽燧。
《陽燧》的第一作者、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郎莉說,這兩枚穿越時光的青銅凹面鏡,不僅見證了古人“向日借火”的智慧,也體現了古人的文人雅趣與陰陽觀念。
陽燧究竟如何取火?又為何隨主人長眠地下?讓我們跟隨專家們的研究一同探尋這些神秘銅器背后的故事。
陽燧是古人的“太陽能點火器”
陽燧,是中國古代利用太陽能取火的銅器,《漢舊儀補遺·卷下》記載:“晴則以金燧取火于日”,其原理是利用凹面鏡聚焦,當焦點溫度到達易燃物燃點時,即可生火。陽燧取火需要確定焦點的位置,焦點的位置取決于凹面鏡的曲率大小,北宋沈括曾描述其形制為:“陽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即鏡面凹陷如碗,焦距僅3—6厘米。
郎莉說,目前出土陽燧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既是貴族隨身攜帶的實用工具,也是祭祀取“天火”的神圣禮器。《禮記》記載士大夫“左佩金燧,右佩木燧”。《周禮》記載:“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共祭祀之明粱、明燭。”隨著時代變化,取火器多樣化發展,陽燧逐漸衍生出驅邪、祈福等功能,成為古人精神信仰的載體。重慶巫山、璧山出土的兩件陽燧,正是這一變化的鮮活見證。
巫山陽燧是宋代雅士的“復古潮玩”
重慶的第一面陽燧發現于2013年的巫山巫峽秀峰村M5內。這枚陽燧直徑8.5厘米,為青銅鑄造,它靜臥于墓主右胸之上,與瓷罐、銅錢、鐵剪等日常器物相伴。鏡背紋飾仿漢代風格,浮雕蟠螭紋繁復精致,邊緣刻連弧紋,中心橋鈕便于系帶手持。令人驚訝的是,墓中同時出土了漢唐銅錢,暗示墓主人生前或是癡迷古物的“收藏家”。
考古出土的陽燧,其中編號7出土于巫山巫峽秀峰村墓地。
郎莉推測,這面陽燧并非實用器。其鏡面曲率較平,聚光效率低,且紋飾華美,更似把玩之物。
宋代文人好古成風,《金石錄》《宣和博古圖》的編纂推動仿古器物盛行。此鏡或為墓主定制,既是對先秦禮制的追慕,亦是身份的象征。它如同今日的“文創產品”,將古老智慧轉化為風雅情趣,在千年后依然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璧山陽燧:懸于墓頂的“辟邪神器”
與巫山陽燧的雅趣不同,2022年璧山生基嘴墓群M9-4出土的陽燧,則籠罩著神秘色彩。這枚素面無紋的陽燧發現于墓室中部偏左的積土中,原應是懸掛于墓頂藻井處。其周緣帶穿,可系繩垂吊,鏡面微凹,直徑約12厘米。
為何要將陽燧高懸墓頂?
郎莉說,根據《道法會元》記載,陽燧可“鎮住鬼門,無敢干犯”。古人認為,亡魂畏火,以聚日精的陽燧鎮墓,既能阻邪祟侵擾,又暗合“引陽克陰”的陰陽觀念。這面“懸鏡”如同一道無聲的符咒,默默守護著墓主永恒的安寧。
從周代貴族腰間叮當的取火工具,到宋代文人案頭摩挲的古玩,再至明代墓葬穹頂高懸的驅邪象征。陽燧的千年嬗變見證了古老器物如何隨著時代脈搏被賦予新的文化基因。
光學理論的火苗在西周先民手中的鏡面燃燒,照亮向天取火的科技智慧,當實用功能逐漸后撤,人文的光芒卻在陰陽觀念、金石雅趣中悄然而生。
(本文圖片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原標題:重慶璧山出土素面帶穿陽燧首次公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