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德國軍事專家魯普雷希特注意到了一款疑似成六代競標案的模型,盤子認為該方案是成六代的競標失敗案,并認為該模型是成六代極其看重航程與速度的重要證明。但也有觀點認為該模型是一款采用串聯式發動機布局的第六代垂直起降戰斗機,并認為機身兩側存在疑似射流噴口的存在。
成飛、沈飛六代機頻繁試飛,美國F-47戰斗機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動靜。中國軍用航空業超越美國已經為進行時,隨著中國海軍快速走向遠洋,中國海軍確實需要一款能夠讓075型兩棲攻擊艦化身小航母的垂直起降戰斗機。
中國需要垂直起降戰斗機是個不爭的現實,但該模型不太可能是垂直起降戰斗機。有推測認為疑六代競標模型,是前兩年那款采用串聯式發動機設計的垂直起降戰斗機的后續改進方案。座艙后部兩側以及主翼跟部兩側設置有調節戰斗機姿態的射流噴口。座艙蓋后部和上進氣道后部設置有輔助進氣道,尾部發動機為可翻轉向下的矢量發動機。
但下頜進氣道+輔助進氣道+上部進氣道+上部發動機輔助進氣道,這是不是太夸張了點?一款戰斗機總不能渾身上下都是進氣道吧?機腹進氣道+邊條輔助進氣道的MIG-29戰斗機是個小短腿,作戰半徑僅700公里。常規雙DSI進氣道+翻蓋式進氣道的F-35B戰斗機的作戰半徑為450海里,F-35A作戰半徑為584海里。
當一款戰斗機同時擁有兩主兩輔四個進氣道之時,機身內部的進氣道空間占比會高到嚇人。
垂直起降戰斗機還需要設置射流噴口以微調戰機姿態,機身內部需要布置射流管道。內部燃油空間本就因兩臺發動機四個進氣道的存在而被嚴重擠壓,再加4個射流噴口之后,戰機內部能用來裝油的空間是真的不剩多少了。
更別說隱身戰斗機需要內置彈艙,一款渾身都是進氣道和射流噴口的戰機,彈艙尺寸嚴重受限,最多也只能擁有兩個較小尺寸的彈艙,有點虧得慌。況且如果該模型是一款雙發垂直起降戰斗機的話,其上部發動機的安裝位置也靠后了。
暫且不討論這種布局能夠在垂直起降時吸入足夠多的空氣,光是從后機身扭到座艙后部的射流噴管就會擠占大量的機體內部空間,嚴重靠后的上部發動機安裝方式顯然是常規常規向后安裝,同時設置兩臺中軸線安裝的發動機,也就意味著這款戰斗機的發動機安裝形式會比較接近于英國的閃電戰斗機……
三發垂直起降?飛控難度都不是高不高的問題了,那更不可能
前兩年曝光的串聯式垂直起降戰斗機方案上部發動機安裝位置非常靠前
如果該模型是垂直起降戰斗機會出現一連串難以解答問題。大量進氣道和射流管路嚴重擠占機體內部空間;過少的燃油過小的彈艙,導致戰斗機綜合性能嚴重受限;串聯式雙發的設計會導致機身后部堪稱高聳,有重蹈閃電戰斗機覆轍之風險。
如果該機說成六代的競標失敗案很多問題迎刃而解。上部發動機的進氣道左扭右扭之后匯入中部發動機,不會抬高機身后部高度;六代機的機頭寬扁,下頜進氣仍能滿足兩臺發動機所需;前部進氣道S形上扭之后,騰出的空間用來設置彈艙;疑似射流噴口的凸起可能是光學觀察窗口,一或者是因為第六代戰斗機沒有垂直尾翼需要使用射流噴口來微調戰斗機姿態。
盡管相關模型不太可能是垂直起降戰斗機,但擁有4艘075型兩棲攻擊艦的中國海軍,確實需要一款垂直起降戰斗機。近年來陸續曝光的一連串垂直起降戰斗機專利、垂直起降戰斗機項目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東南大島的問題被解決之后,解放軍大規模登陸戰的需求就會十不存一甚至百不存一。屆時075型兩棲攻擊艦引以為傲的兩棲登陸能力的必要性就會大打折扣,直升機航母屬性的重要性會被大幅提升。
YAK-201垂直起降隱身戰斗機的競標模型
為了適應遠洋反潛、遠洋威懾、遠洋巡邏、遠洋作戰所需,075型兩棲攻擊艦需要一款定位類似于YAK-38、YAK-141、F-35B的垂直起降戰斗機,從而讓075能夠更好的扮演輕型航母的角色。4艘兩棲攻擊艦瞬間就能轉化為4艘輕型航母。
只不過求在東南大島問題被解決之前,國產垂直起降戰斗機的需求并不急切優先級比較低。很顯然國產垂直起降戰斗機項目還沒有資格和超重型六代機以及重型六代機搶預算,自然的相關競標模型也就不太可能是垂直起降戰斗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