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圍內,國外諸多商業體已成為游客的必訪之地,甚至化身為人氣打卡景點。相比之下,雖然中國在此方面尚有差距,但“商業文旅化”也已呈現強勁趨勢。
過去一年間,“#ChinaTravel”的話題熱度成功突破10億大關,入境游人數更是實現了超過90%的同比增長。這一曾因疫情而暫時沉寂的關鍵詞,正強勢回歸。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討商業如何塑造并提升自身對游客的吸引力,顯得尤為重要,尤其對于文化旅游城市而言。
從東京澀谷的PARCO到曼谷的ICONSIAM,從迪拜購物中心到阿姆斯特丹的A'DAM Tower,這些在全球范圍內“爆紅”的商場,其成功背后實則隱藏著獨特密碼,解鎖了通往世界游客心智的獨特路徑。以下基于RET睿意德對海外標桿商業的跟蹤研究,對目的地代表項目的共性要點做出分享:
把商場做成“文化目的地”
才有人愿意專門來一趟
正如行業人常說的一句話:商場是城市的會客廳。對外國游客來說,他們不是來購物的,他們是來感受文化的——只是碰巧可以購物。舉個例子: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A'DAM Tower
一個廢棄的辦公樓,被改造成音樂演出、觀景體驗、文化辦公融合的地標。“懸空秋千”變成城市符號,每年吸引超140萬游客,其中65%為國際游客,租金漲幅高達57%。
荷蘭阿姆斯特丹A'DAM Tower的懸空秋千“超越邊緣”,位于100米高的塔頂,是歐洲最高秋千,提供360度全景視野,可俯瞰阿姆斯特丹全城美景,包括歷史中心、港口和運河,采用液壓驅動,為游客帶來刺激的高空搖擺體驗?網絡
這告訴我們:讓文化變得可感知、可體驗、可拍照,本地人也許還在逛折扣,游客已經在打卡你講得好的“故事”。
空間是折疊的
體驗才是濃縮的
游客不像本地人,沒時間“慢慢逛”。他們需要的是一種“三小時體驗一個國家”的效率感。
這正是曼谷ICONSIAM的高明之處:
將泰國77個府的地方文化濃縮進一個商場,攤主穿著泰絲遞芒果糯米飯,船屋墻面播放湄南河故事,邊吃邊拍邊學文化。
曼谷ICONSIAM室內水上市場作為泰國首個室內水上市集,以1.5萬平方米空間集結300余個沿水道分布的攤位,覆蓋全泰特色商品與美食,通過如木船攤位、茅草頂棚等傳統水上市場建筑形制與現代空調環境的創新融合,實現日均客流量超3萬人次的沉浸式體驗 ?網絡
這不是簡單的“場景+業態”,而是空間功能的打包折疊。
從“逛商場”到“逛國家”,差的只是一點文化的沉浸感。
比起“什么都有”
現在更需要“特別某一項”
不是所有商場都能開成迪拜Mall,也沒必要。與其大而全,不如精而深。
日本歌舞伎町塔就是個典型反例中的正解:
它沒開潮流品牌百貨,而是全力押注“夜經濟”
Livehouse、夜店、演藝秀場、餐酒吧、電玩廳……一站式體驗東京夜生活。
歌舞伎橫丁位于東急歌舞伎町塔的2層,是一個以“祭典”為主題的美食與娛樂空間,面積約1000平方米,匯集了10家提供日本各地特色料理的餐廳,并設有中央舞臺,定期舉辦傳統藝術表演、DJ秀、卡拉OK比賽等活動。圖為2025年跨年期間歌舞伎橫丁活動現場?網絡
結果開業首月日均超3.5萬人,游客源源不斷。這是“體驗濃度”的勝利。
業態不在多,在于“有沒有游客愿意專門來只為這個”。
讓游客替你打廣告
而不是自己不斷叫賣
社交平臺時代,游客不僅是消費者,更是“免費傳播官”。項目要學會制造社交貨幣,讓人一來就忍不住分享。
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方法1:視覺奇觀制造打卡點
首爾DDP像外星飛船,IG上標簽超800萬,游客隨手一拍,項目就可能免費獲得不小曝光量。
方法2:話題事件設計傳播場
迪拜購物中心一年社媒互動超千萬,懸浮水母吧臺+超模拍攝,帶動#DubaiMallMagic熱度登頂熱搜。
首爾DDP是由首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女性建筑師扎哈·哈迪德設計,以“打破建筑與自然的界限”為核心理念,通過流暢曲線和三維非標準結構將建筑與周邊環境無縫融合,打造出一座象征自然延續且兼具未來感與文化傳承的地標性建筑,成為每年吸引逾千萬游客的首爾必游景點?網絡
運營者要切記:商業的未來一定是“用戶共創內容”,而不是“商場灌輸信息”。
最后的建議
用“國外游客視角”,重新打量項目
哪怕項目不是文旅綜合體,哪怕你主攻的是本地客群,借用游客視角,也能幫項目重新激活空間價值。方法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做一次“文化體驗健康體檢”
用下面三個問題自測:
文化獨特性:你的項目里有什么“別人城市沒有”的文化內容?
體驗濃縮度:一個下午能不能完成“多種身份切換”?(購物+拍照+娛樂+社交)
社交傳播力:有沒有游客愿意發出來的內容場景?
第二步:萃取一個“文化爆點”,而不是十個元素堆砌
不能指望十個主題撐起記憶。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通常只有1~2個。
聚焦法則:
一個符號:比如“水上市場”“未來飛船”
一場沉浸體驗:非遺手作、戲劇、游戲
一個可互動的分享場:燈光、香氛、NPC設定
第三步:建立“游客反饋反哺機制”,用他們的視角迭代運營
實時看UGC(用戶生成內容):他們喜歡發什么、吐槽什么?
更新客群畫像:誰在來,停留多久,買了什么?
把游客當成反饋儀,就能不斷進化出下一次熱搜的樣子。
結語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本質是意義生產機制的持續迭代。從原始部落的生存規則到現代國家的制度體系,社會組織形態的躍遷始終伴隨著文化象征系統的復雜化——人類從生物本能的“生存者”,進化為文化符號的“創造者”,最終升維至超越性價值的“追尋者”。這種文明軌跡深刻塑造了當代消費邏輯:當物質需求被技術與資本高效滿足后,消費行為已從“功能消費”全面轉向“符號消費”。
發達地區的商業空間之所以能形成強大吸引力,在于其完成了從商品交換場所到文化意義載體的轉型。通過深度文化編碼策略,在地性特質被提煉為具有普適價值的符號體系,這種象征資本的生產能力,恰是后物質時代消費空間的核心競爭力,無論對于在地人群體與流動游客,兩者實質都在進行文化符號的采集與身份坐標的確認,只不過通過差異化路徑實現——在地人通過消費強化地方認同,漫游者則借消費完成文化解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