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鐘巧花 李唯一
武夷山下,九曲溪畔,正是青翠欲滴時,閩山閩水一派生機。
4月21日晚,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主辦的“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福建南平武夷山舉行。海內外嘉賓齊聚一堂,在山、水、草木、天地人間,探尋“何以中國”,感受閩山閩水物華彌新。
活動現場。人民網 李唯一攝
世界遺產,物華天寶
“世界自然遺產的標準有4條,只要符合1條就可以加入,武夷山竟占了3條!”
活動現場,介紹起武夷山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武夷山市原市長張建光如數家珍,為“無與倫比的武夷山”驕傲——武夷山擁有同緯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孕育了生物多樣性,物種總量是歐洲的6至7倍。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自然風光之外,歷經千年傳承的文化遺產也備受矚目,影響深遠。
借助AI技術,朱子與孔子同乘竹筏漂流。人民網 李唯一攝
借助AI技術,朱子、孔子穿越時空,同乘竹筏悠然漂流于武夷山九曲溪之上,展開一場酣暢淋漓的思想對話。
稚嫩童聲齊誦《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青年歌劇演員蔡程昱用流行音樂演繹朱熹的《九曲棹歌》,唱出武夷山跨越千年的風骨與情懷;“卡通朱子”IP集聚創意圖片、動畫作品、文創產品等,破圈傳播朱子文化,廣受關注喜愛……今天的中國,處處都能找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水”。經典永不過時,“活水”奔流不息。
朱杰人與孩子們共同重溫朱熹的詩詞。人民網 李唯一攝
“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能讓我們站得直、走得穩、生活得好。”朱熹第二十九世裔孫朱杰人多年堅持不懈推動朱子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看到當代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朱杰人深感欣慰,“當代年輕人用實際行動教育了我。他們愛國,熱愛自己的文化傳統,更有文化自信,還善于創新。”
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帝國主義被趕走了嗎?”
“趕走了!”
“千千萬萬的同胞站起來了嗎?”
“站起來了!”
“可愛的中國實現了嗎?”
“實現了,實現了,實現了!”
“方志敏”烈士穿越時空與當代青年“超燃”對話。人民網 李唯一攝
活動現場,青年演員林江國飾演的方志敏烈士,穿越時空與當代青年對話,激情澎湃,點燃現場。
南平是福建最早建黨、最早舉起武裝斗爭旗幟的地方之一。在這方土地上,1343座無名紅軍墓,鐫刻下無名紅軍英烈的英勇事跡。
“我是趙建平,一名基層文物工作者,全程參與了武夷山市張山頭紅軍墓群的文物調查。”活動現場,當趙建平講到張山頭閩北紅軍中醫院內“因傷不治的紅軍戰士只能就近安葬”“大多數人犧牲時還不到20歲”時,全場靜默,不少人潸然淚下。
基層文物工作者趙建平。人民網 李唯一攝
“外婆活到103歲,她常說,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真的很幸福。”張珍秀的外婆黃蘭英,就是當年閩北蘇區婦女擔架隊、洗衣隊的隊員。秉持著“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信念,張珍秀從1996年開始義務宣講武夷山革命史,開展講解、講座2700多場次,培訓紅色宣講員300多名,我們沒忘記,他們就活著。
閩北蘇區婦女擔架隊、洗衣隊隊員后代張珍秀。人民網 李唯一攝
“我始終覺得,人還是要有一點信念。如果你的信念,確確實實就是想為一個地方的百姓干活,確確實實想為更多的人做點事,你所有的工作,就會覺得是值得的。”活動現場,演員郭廣平再現了優秀共產黨員廖俊波一心為民的奮斗故事。
《大山的回響》節目劇照。人民網 李唯一攝
20多年前修的水泥路,仍在用著;鄉村產業興起,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縣里的孩子也能考上北大,在老家上學一樣能改變命運……當年播下的種子,現已遍地開花,如今的新南平,正如廖俊波所愿,是公園,是樂園,更是創業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共產黨人帶領廣大群眾接續奮斗,不斷繪就出閩山閩水物華新的如愿盛景。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一杯功夫茶,香飄千萬里;一座武夷山,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南平,有富民又強市的“金葉子”,有遠銷海內外的“一根小竹子”,閩山閩水,是青山綠水,也是金山銀山。
如今的武夷山,全域推廣綠色生態茶園,2024年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150億元,農民近半收入來自茶葉。
“我平時在福州進行教學科研工作,但我也非常喜歡來武夷山,看春茶的長勢,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讓農業科技在泥土里生根、在田野里綻放。”全國人大代表,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介紹說,南平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深入田間地頭,用科技的力量助農生產,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獲。
全國人大代表,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現場進行講述。人民網 李唯一攝
全國每十根毛竹,就有一根來自“中國竹鄉”南平。圍繞一根根“全身都是寶”的竹子,南平以工藝革新、技術攻關打造出竹桌、竹椅、竹燈、竹柜、竹屏風、竹衣架等,實現了古人“不可居無竹”的理想。
“我們不僅以竹代木、以竹代塑,現在正在以竹代鋼。通過打造全竹利用產業鏈,我們提升一產、壯大二產、拓展三產,讓小竹子長成了大產業。”創業四十多載,杜氏家居創始人杜錦祥吃的就是“生態飯”。
《點綠成金》節目現場圖。人民網 李唯一攝
綠水青山是福建的驕傲,在這里,“福”的獲得感越來越強烈,“建”的精氣神越來越充沛。這般錦繡山河、人間福地,令五湖四海的游客流連忘返。
2024年,福建接待旅游總人數6.5億人次,創歷史新高。今年春節期間,武夷山接待旅游人數131.9萬人次,看世遺、坐竹筏、嘗閩菜、喝閩茶,已成為不少人的度假優選。
“誠邀線上線下的小伙伴們‘心歸山水、靜品武夷’,到這里來把心情泡泡軟,回到生活,才能和麻煩硬碰硬。”活動現場,武夷山市干部群眾向大家發出邀請。
九曲溪畔,青年歌手小娟與山谷的居民、嚴慶、張藝興、葉一茜開啟山水合唱,在《愛拼才會贏》的歌聲中,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何以中國,巍巍武夷,山川為證;潺潺九曲,溪流作答,閩山閩水物華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