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再次表明必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近年來,山東農擔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金融服務“三農”的首要責任,創新推出“糧食規模種植貸”大田托管模式,通過將“村黨支部+農戶+大田管家”三方聯動、密切配合、利益綁定,走出了一條以托管促增收、以增收促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截至2025年3月,全省“糧食規模種植貸”累計擔保貸款32.3億元,支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經營主體2800多戶。
模式創新,科技保障,激發村集體經濟新動能
齊魯大地麥浪涌金,籽粒漸滿孕豐年。在山東省陽谷縣安樂鎮,萬畝麥田穗頭低垂,正是灌漿定產的關鍵期。依托山東農擔“大田托管”糧食規模種植新模式,近萬畝小麥豐收在望。
近年來,陽谷縣安樂鎮充分發揮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的優勢,引進山東農擔“大田托管智慧服務平臺”,制定了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組織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資源整合,釋放規模效應。依托山東農擔“大田托管智慧服務平臺”嫁接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農業托管,把先進的種、肥、藥、機械等生產資料和技術進行統一集采,推進糧食集約化經營,實現種植成本下降 12%,糧食增收10%,化肥、農藥分別減量30%和20%,提高了種糧效益,預估今年產量達1400公斤,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畝均達500元,二百畝增收10萬元。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為有效解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無資產、無抵押、無流水,無法滿足銀行信貸準入條件的問題,山東農擔公司以“糧食規模種植貸”為依托,圍繞糧食產業鏈落地“大田托管智慧服務模式”,著力解決糧食規模種植“誰來種”“怎么種”的問題。村集體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從農戶手里流轉土地,加入農擔公司大田托管智慧服務平臺,再向銀行申請糧食規模種植貸,先把土地流轉資金發給農戶,然后把土地和資金委托服務商進行生產經營,并通過平臺線上審核資金用途,線下監管農業生產,經營的收益扣除流轉費和種植成本后,由村集體、服務商按比例分紅。該服務模式將傳統農戶與規模化服務經營主體對接,既有助于種植集約化,又提升了種植收益,對實現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規模種植,增產增收,實現多方共贏發展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都是小農戶單打獨斗,生產成本高、機械化程度低、科技投入少、土地產出低等問題已經成為困擾農民和農業發展的瓶頸。糧食規模種植貸著眼于促進“散碎地”到“一片田”的轉化,將土地、資金、技術、管理、數據等農業生產要素有機結合,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政策性工具+金融科技+現代農業”的大田托管智慧服務模式,由黨支部為村民撐腰,拿到“安心錢”、請來“田管家”,將合作社與托管服務商、糧食收購商等主體有效銜接,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有效增加村集體收入。
▲林家村鎮2024年度股份合作福利發放活動
在諸城市林家村鎮年度股份合作福利發放儀式上,14家股份合作社的2303名社員收到了今年的分紅大禮包,農戶宋煥琦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到,家里種了六畝地,一畝地流轉600元,二次分紅一畝地300元,一共收入5400元,年底還分面粉等生活物資,心里甭提多高興了。林家村鎮義和社區徐家屯網格黨支部書記王偉介紹說,合作社流轉土地1700多畝,這次拿到分紅40多萬,共380多戶入社農戶從中受益,作為支部書記,很有成就感。
為解決“地誰來種”、“收入怎么增”等難題,2022年以來,諸城市大力推進股份合作改革,林家村鎮就成立了21家黨組織引領合作社,其中14家糧食種植合作社依托山東農擔“糧食規模種植貸”獲取啟動資金3457萬元。農戶以土地、農機等入股,農業服務由市場配置,合作社與企業攜手,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依托山東農擔魯擔智慧服務平臺,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糧食生產節本增效,把分紅“蛋糕”做大做好。
通過政府、農擔、銀行的協同助力,14家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邁向農業增效、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快車道。原本“旱不能澆、澇不能排”的貧瘠土地成功打造成如今的“萬畝方格良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