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堰馬游十堰,這里不止武當(dāng)山!因為堰馬,再次來到了十堰,借著這個機會,又在這座位于鄂西的山水車城玩了兩天,沒有去聞名暇爾的武當(dāng)山和丹江口,而是去了鮮為人知的鄖西縣和鄖陽縣,分看游覽了著名的上津古城和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zhì)公園,讓我對十堰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前往上津古城的途中,我們路過了一個名為上津道的景點,雖然對于很多人而言,這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詞,但當(dāng)我們深入了解之后發(fā)現(xiàn),上津道大有來頭,甚至可以用很不簡單來形容,所以我也特地單獨成篇來介紹這個地方。
上津道,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朝,初始名為甲水道,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周武王曾越秦嶺順甲水而下直達漢江,經(jīng)營漢江諸國。然而,隨著漢代都城東移至洛陽,甲水道逐漸衰落,隋代京杭大運河通航后便停用了。
如果你以為這就結(jié)束了,那它就不叫上津道了,因為那時根本就沒有上津道這個名稱。到了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爆發(fā),長安交通斷絕,甲水道被迫重啟,并改名為上津道,它的歷史使命也從 周朝的“溝通南北” 轉(zhuǎn)變?yōu)楹髞淼?“承東啟西”,承擔(dān)起運輸糧食、軍需、賦稅等重任,堪稱當(dāng)時的國脈、國道、國廩道。
現(xiàn)在的上津道其實只是上津道上的一個驛站,恢復(fù)了一些建筑,讓人們記得這條曾經(jīng)輝煌了許久的古道,雖然貴為4A級旅游景區(qū),但不用門票,也沒有多少游客。所以當(dāng)我們來此游玩,幾乎算是包場一樣,漫步其間,仿佛穿越了時空,讓我們又回到了那個車馬慢的年代。
上津道的建筑并不多,上津道博物館算是其中之一,它位于上津鎮(zhèn)的金錢河畔,我們到來的時候沒有開門,不過從博物館的介紹中得知,館內(nèi)的文物大多從民間收集而來,展著著一些與古道相關(guān)的文物,比如鏢車、刀錢幣、馬車等舊時行商用具,這些物件生動地展現(xiàn)了古上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上津道作為商道的繁榮景象。
在距離上津道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古城,名為上津古城,城墻、城門保存完好,遠遠看去雄偉壯觀,城墻頂上的長廊和方形瞭望孔洞,訴說著曾經(jīng)的防御功能。城內(nèi)一街九巷,街道彎彎曲曲,形制對稱,兩旁的古民居多為明清徽派四合院風(fēng)格,青磚黛瓦、粉壁馬頭墻,木穿榫式結(jié)構(gòu),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商家 “前店后坊” 或 “前鋪后戶” 的經(jīng)營格局和特色。
綜合而言,上津道是一條古老的交通要道,它連接著長安與江南,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這里,可以看到北方的建筑風(fēng)格與南方的細(xì)膩工藝相互碰撞,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同時,上津道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從周朝的興起,到唐宋的繁榮,再到明清的沉寂,它承載了無數(shù)的故事和記憶。
上津古道連千里,文化交融貫古今!走過這里,時間仿佛變得緩慢,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聆聽歷史的回響,去品味文化的韻味。它雖不及武當(dāng)山那般名聲大噪,卻有著別樣的魅力,等待著更多人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