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趙云在當陽長坂坡,百萬曹軍中救出劉阿斗。曹操稱贊: “真虎將也!”曹洪飛馬下山問:“軍中戰(zhàn)將可留姓名!”趙云應(yīng)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fēng)凜凜。趙云初從公孫瓚,后追隨劉備,為主騎,赤壁之戰(zhàn)后,歷任牙門將軍、翊軍將軍、征南將軍,封博昌亭侯。
我們來看看趙云的故鄉(xiāng),常山真定。
【石家莊】
石家莊,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中段東麓,地跨華北平原和太行山地,滹沱河從城北穿過,面積14530平方千米。
滹[hū]沱[tuó]河,古稱滹池或虖池,發(fā)源于太行山脈五臺山北麓泰戲山馬跑泉、橋兒溝,穿過五臺山與恒山進入忻[xīn]定盆地,在盆地南部轉(zhuǎn)向東,沖下太行山脈,縱坡陡峻,水流湍急,進入華北平原,至獻縣與滏陽新河匯合后稱子牙河,長約587千米。滹沱河曾注入黃河,歷史上它和黃河都經(jīng)常改道,現(xiàn)在是通過子牙河注入海河,流入渤海。
石家莊北臨保定,東接衡水,南連邢臺,西靠山西陽泉。太行山東麓一側(cè)分布著北京、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等重量級的城市,石家莊在中間位置,有滹沱河作為險要,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
石家莊在春秋時屬白狄人(姬姓)建立的鮮虞國,春秋末和戰(zhàn)國前期屬中山國。
公元前295年,趙國滅中山,兼并之。秦朝時,石家莊屬恒山郡,漢初改為常山郡,分出中山國(郡)。
圖-西漢七國之亂前的趙國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分常山郡的真定(東垣)、肥累、綿蔓、藁城4縣,置真定國。漢朝真定城,位于石家莊市郊區(qū)東古城及其以東、以南,南北長近5千米,東西寬約3千米,面積近15平方千米。
【真定(正定)】
正定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沖洪積扇的中上部,為山前傾斜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65米-105米之間。正定地處平原地帶,南部不遠處是滹沱河,但附近沒有高山,無險要地勢據(jù)守。
在清世宗雍正帝之前,這里稱為真定府。
歷代得河北者,莫不以真定為重鎮(zhèn)。正定古城,始建于五胡十六國時期,350年,后燕大將慕容恪帥軍進攻冉閔的常山郡真定,隔滹沱河修筑一座軍事堡壘-安樂壘(今正定古城)。
隋朝時,真定城(今石家莊東古城)北遷到恒州城安樂壘。
唐朝時,真定控太行之險,絕河北之要,西顧則太原動搖,北出則范陽震懾。安祿山以范陽精甲突出常山,渡黃河南犯。常山太守顏杲卿舉兵于后,斷安祿山歸路,阻其西入長安之謀,只可惜顏杲卿在糧盡矢竭的情況下,城破被殺。后來李光弼、郭子儀相繼出井陘,入常山,屢敗賊兵。
98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分河北為東西兩路,真定府成為河北西路的首府。
北宋在華北平原與遼朝對峙,真定就是北宋防御契丹的門戶級重鎮(zhèn),一旦正定丟掉,滹沱河以南的廣大平原地區(qū),就只能任由契丹騎兵縱橫了,開封也很難守住。
正定古城,經(jīng)過多次修繕,明朝時才擴建成如今模樣,面積約6.6平方公里。古城設(shè)四門,迎旭門(東)、長樂門(南)、鎮(zhèn)遠們(西)、永安門(北)。各門皆有月城、甕城和內(nèi)城三道城門,形成迂回曲折的防御體系。
正定的護城河周長約二十五里,有十幾丈寬,深度約兩丈。正定周邊有很多河流,所以護城河的水是這些大河相通的,其中城西的南滹沱河因為水質(zhì)渾濁,當?shù)厝朔Q之為小黃河。
正定古城南門樓上題字:“襟帶山河”,南門的內(nèi)門還有一塊匾額:“三關(guān)雄鎮(zhèn)”。所謂三關(guān),就是紫荊關(guān)、倒馬關(guān)、娘子關(guān)。三關(guān)皆在真定衛(wèi)的管轄范圍內(nèi),而真定衛(wèi)就駐在真定。
明清時,真定居京師之左掖,地廣力強,北向京師,東馳晉冀,南下相衛(wèi),既足以控守,又利于屯營。正定古城,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zhèn)”。
1723年(清世宗雍正元年),因避諱世宗皇帝胤禛名諱,改真定為正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