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立陶宛以“彈丸小國”之資,在臺設立所謂的“代表處”,對華極盡強硬的叫囂、挑釁。立陶宛相信美臺給出的承諾,可以幫助立陶宛成為歐洲半導體產業的“硅谷”。
結果,四年過去了,不僅合作項目沒有落實到位,立陶宛甚至“虧得有點慘”。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立陶宛的“短視”
別看立陶宛國家并不大,國土面積略比哈爾濱市大一點,人口甚至不足300萬。
但是,立陶宛卻是典型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個頭雖小,野心卻不小。
立陶宛做了三件極為傷害立陶宛與中國關系的事情,最終甚至迫使中國決定將“一帶一路”直接從立陶宛這里“繞開”。
第一件事,立陶宛為了所謂的“發財夢”,不顧中方強烈反對,為臺島專門設立一個所謂的“代表處”,這也直接觸及、挑戰了中國劃出的“底線”。
事件發生在4年前,也就是2021年11月份,立陶宛不顧中方勸說,非要給臺島設立一個“代表處”。
之所以這么做,一方面自然是為了討好美國。
2021年,中美關系近乎走向“攤牌”,而一直心向“美麗國”的立陶宛,對華各種“小動作”不斷,試圖將中歐關系也一起“拉下水”,以此作為對美表忠心的“投名狀”。
但是,中國一直選擇隱忍,并一次次冷靜的“見招拆招”。
立陶宛一看“普通小動作”根本沒辦法激怒中方,直接一不做二不休的選擇為臺島設立一個“代表處”,以此進一步試探、刺激中方反應。
另一方面,立陶宛拿“代辦處”作為一種“噱頭”,從美國以及臺島那里換取好處。
美國那邊,立陶宛主要想謀取的是美國對立陶宛的支持,以此擴大立陶宛在歐盟內部影響力的同時,讓立陶宛也能更深入的融入以波蘭為首的“親美”歐盟國家圈,從而擺脫身為歐盟“小透明”的尷尬。
當然,立陶宛同時也借機希望美國能給立陶宛拉贊助,比如由美國、日本等國向立陶宛“送投資”。
此外,就是臺島對立陶宛的許諾。
像是幫助立陶宛建立5個半導體工廠,讓立陶宛逐漸成為歐盟成員國當中的下一個“硅谷”。
再比如,協助立陶宛發展激光、綠色產業、數字化等,并承諾在幫助立陶宛發展這些產業的同時,還會繼續投資、完善立陶宛國內的基礎設施。
曾經的立陶宛駐華使館
主打的就是立陶宛只要“挺住”、“不退縮”,從此之后臺島就像“供養干媽”一樣,包辦立陶宛從基礎設施升級到產業發展的“全流程”。
從此之后,立陶宛完全可以“躺賺”,過起無憂無慮的生活。
于是,立陶宛“見錢眼開”,徹底“飄”了。
最終,因為“代辦處”一事,立陶宛與中國之間的關系徹底“鬧掰”,兩國關系更是降級至“代辦級”,近乎“不再走動了”。
第二件事,立陶宛帶頭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17+1”合作模式。
先是立陶宛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7+1”,隨后立陶宛又拉上同為波羅的海“三兄弟”的老二、老三,即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一起退出該機制。
直接導致“17+1”合作機制成為當時不少歐洲國家私下“嘲笑”的笑柄。
而我們所面臨的是稍有不慎,降級之后的“14+1”的中東歐合作機制,很可能面臨“名存實亡”的尷尬。
當時,該機制內的捷克、波蘭兩國也是蠢蠢欲動。若是這兩個國家再生出“事端”,可以說連續失去5國的“合作機制”基本上維持不住了。
更關鍵的是該合作機制一旦“出問題”,后續還會波及、影響中歐之間的戰略合作。
無奈之下,中國只能一邊許諾,并拿出足夠“利益”穩住局面,一邊對立陶宛等國,展現強硬的一面,其中就包括“一帶一路”直接繞開、拋棄立陶宛。
第三件事,就是歐美在2020年至2023年期間,各種針對華為5G的打壓。結果,立陶宛再次充當“拆機先鋒隊”。
從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開始,“帶頭”將華為5G全部拆除,隨后又開始與臺島“眉來眼去”的互動。
至此,我們對立陶宛“改過自新”這一點,徹底不期待了。
再次錯失復合機會
2024年,立陶宛迎來“換屆選舉”。
帕盧茨卡斯成功上位,成為立陶宛新一任總理。
原以為,雙方關系有可能迎來新契機,但結果帕盧茨卡斯的“一通神操作”下來,雙方緩和的路徑,再次被堵死了。
立陶宛新政府總理帕盧茨卡斯
帕盧茨卡斯曾表示,希望與中方緩和關系,尤其是緩和貿易關系。但是,他上臺后的第一天,就鼓吹中俄對歐洲造成的“威脅”。
隨后,又放出消息,表示希望與中國緩和關系。
但是,緊跟著又以“立陶宛與中國緩和關系”作為噱頭,向臺島施壓,希望從臺島那里繼續“薅羊毛”。
對此,中方直接把話挑明了,“立陶宛只要認清錯誤,明白問題出在哪,恢復雙方關系不是不可能。前提是先把錯誤改正了,讓中方看到立陶宛的誠意”。
所謂的改正錯誤,其實就是告訴立陶宛,徹底斷掉與臺島之間曖昧不清的聯系。
但是,在立陶宛看來,只要他們能保持與“臺島”的關系,就能一直從臺島,甚至從日本、美國那里“薅羊毛”,持續獲得好處。
就這樣,立陶宛一次次錯過了與中方破鏡重圓的機會。
如今,立陶宛混的怎么樣了?
隨著這兩年歐洲市場逐步趨于“飽和”,以及“一場架”更是直接將歐洲能源成本推高,使得立陶宛的處境越發艱難。
目前,立陶宛自身債務已經累積達到470億美元。
換算成歐元,也就是近408.2億歐元。
但問題是立陶宛2024年,也就是去年全年GDP估值為778.24億歐元。
換句話講,目前立陶宛的債務,已經達到立陶宛全年GDP的52.46%。但立陶宛的賺錢能力,卻隨著外部環境的惡化,不斷被削弱。
以前,歐盟還會拉一把“自家小兄弟”。
但如今,歐盟早就自顧不暇,而且也不像默克爾時代的歐盟還會彼此間互幫互助。
結果就是立陶宛有超過1300家企業直接宣布“破產”。
造成6萬人失業,這些人占了立陶宛總人口的2.09%。
相當于2%的立陶宛人口,加入失業潮,而去年12月份,立陶宛的失業率其實已經飆升至8.5%。
預計,今年總失業率或破10%。
相比之下,波蘭馬拉舍維奇站在去年乘“一帶一路”東風,貨物吞吐量暴漲、賺的盆滿缽滿。
德國杜伊斯堡港更是“追增”3條專列中德貿易專列線,而匈牙利則在中資幫助下一舉成為歐洲地區最大物流集散中心。
看著“鄰居們”一個個過得好,立陶宛沉默了。
反觀美國當初的“承諾”,早已成泡影不說,立陶宛這一次更是沒能躲過“美關稅”荼毒。
至于臺島,曾許諾的半導體產業,如今也只投了1000萬歐元“聊表誠意”。
2023年,雙方簽署的半導體合作協議中規定的建設進度,更是被一拖再拖,已經將竣工時間拖到了2032年竣工。至于2032年能否竣工,誰又說得準呢?
這一刻,立陶宛或許悔不當初,但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