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蓮前風水塔佛像 拍攝者:林鴻東
文 /林鴻東
翔安區地處廈門市東北部,境內過半區域呈半島地貌,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終年海風強勁。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深厚的鎮風禳災民俗傳統,其中以石獅公民俗衍生的風獅爺厭勝物最為聞名。鮮為人知的是,翔安區還存續著一種與石獅公一樣源遠流長且涉及兩岸文化同源的重要民俗遺存——風水塔文化。據了解,此類兼具堪輿鎮煞與人文景觀功能的塔式建筑,其文化輻射范圍遍布閩南沿海,甚至還漂洋過海,傳播到金門、澎湖,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仙塔”文化。
作為閩南風水塔文化的重要分布區,翔安區具有深厚的風水塔文化傳統,即使是城市化發展極為迅速的今天,依然可以在境內的山間、海邊、村落、水尾找到幾十處與之相關的文化遺存。這些風水塔主要是用來鎮煞辟邪(如鎮風鎮水等),有些還附帶祈求讀書人考運興旺(比如文筆塔),給漁船當導航標志,及代行民間信仰神職的功能。建塔的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的花崗巖,馬巷姑井的磚塔算是孤例。從塔的造型看,豐富多元,且規模都較小,沒有出現類似石獅寶蓋山姑嫂塔那樣宏偉的石塔。為了研究方便,我將翔安區的風水塔分為三大類:一是源自佛教的佛塔式風水塔,二是類似西藏”瑪尼堆“的原始風水塔,三是仿佛塔風水塔。下面,我就這三大類型,一一進行闡述。
第一種風水塔:佛塔式風水塔
種種跡象表明,宋元時期,由于佛教文化興盛,包括翔安區在內的古泉州府境內曾修建過為數眾多的佛塔建筑,其中包括不少以寶篋印經石塔為主的小型佛塔。明清時期,由于堪輿學進入鼎盛期,這些小型佛塔的宗教意義逐漸讓位于堪輿文化,經年歷歲,演化出富有閩南特色的佛塔式風水塔。目前,我們能見到的翔安佛塔式風水塔,除了少數樓閣式、密檐式外,大多源自寶篋印經石塔。五代至北宋初期,隨著佛教從江浙向福建傳播,寶篋印經塔的形制傳入閩南,并與本地建筑傳統融合,形成寶篋印經石塔。寶篋印經石塔流行時間約為宋代至元代,南宋時期尤為鼎盛,明清時期雖偶有延續,但已非主流。寶篋印經石塔由塔剎(相輪、山花蕉葉)、塔身(刻佛教符號)和塔基三部分構成。山花蕉葉、塔基等相關構件易損毀,導致現存塔體常呈不完整狀態。此類缺失促使民間將塔身(佛子石印)獨立為厭勝物,或以塔身為核心組拼各式各樣的新塔。因塔身常刻有佛像或“佛”、“法”、“僧”等“佛教三寶”字眼,此類風水塔往往也會被村民稱為三寶塔。
鐘宅風水塔 圖片源自《翔安文物》
鐘宅風水塔
鐘宅風水塔,又稱鐘宅石佛塔。據《翔安文物》一書記載,鐘宅石佛塔修建于宋代,是高僧圓寂埋葬舍利子的建筑,分別有須彌座、塔身與塔剎。塔身四面陰刻佛像與文字,分別為東面的“僧”字,南面的“寶”字,西面的“法”,北面的佛像。佛像當是釋伽牟尼。鑒于鐘宅風水塔鄰近一帶似乎并沒有古寺痕跡,加之類似寶篋印經塔的造型,其舍利塔的說法,值得商榷。
蓮前風水塔佛像 拍攝者:林鴻東
蓮前風水塔
蓮前風水塔,又稱蓮前石佛塔,村民稱為“三寶塔”。據《翔安文物》記載:“塔身陰刻僧像,其他三面鐫刻‘佛’字”。從現場看, 蓮前風水塔是一座不完整的寶篋印經塔,其塔蕉與須彌座已遺失,基座是新的。塔身四面分別為佛像與“佛”、“僧”、“灋 ”三字。《翔安文物》判斷此塔為宋代,是有說服力的。
山前風水塔佛像 拍攝者:林鴻東
山前風水塔
山前風水塔 ,又稱山前石佛塔。同樣是不完整的寶篋印經塔,只有塔身、束腰石、須彌座是原件。塔身除佛像外的三面,很可能與鐘宅風水塔、蓮前風水塔、東村風水塔一樣,都有“佛”、“法”、“僧”之類的字眼,只不過字跡湮滅。另,其束腰石的刻紋,應是柿蒂紋。
董水風水塔 圖片源自《翔安文物》
董水風水塔
董水風水塔 ,又名董水石佛塔 。原件主要保存的是兩個塔身與須陀座。兩個塔身四面都刻有坐蓮佛像。有學者認為此塔有明代風格。在現場觀察時,我感覺,兩個塔身風格不太一樣,且拼組得有點不協調,或有不同的來源。
東村風水塔 圖片源自《翔安文物》
東村風水塔
東村風水塔,又名東村石佛塔。東村這座風水塔,組合得比較隨意,主要就是塔頂的塔身。塔身也是一面佛像三面刻字,《翔安文物》稱有個“法”字,黃紹堅老師多看出了個“寶”字,且佛像為“月光菩薩像”,我認為,既然如是,那最后一面應該是“僧字”。這座塔,已經接近我前面講述的“佛子石印”崇拜了。《廈門古代建筑》一書認為此塔約建于明清時期,黃紹堅老師據“月光菩薩像”推測為宋代。
蔡厝風水塔(石佛塔) 拍攝者:林鴻東
蔡厝風水塔(佛塔式)
蔡厝有三座風水塔 ,其中一座是佛塔式的,可以稱為蔡厝石佛塔。這座風水塔它沒有長方體的塔身,核心位置的塔身呈瓜菱形,此造型似乎未曾見過。整體風格接近南安五塔巖五塔的塔形,但又有不一樣的地方。或許,正如黃紹堅老師猜測的,這楊桃形是“近年所補”。此塔《翔安文物》判其修建于明清時期。
第二種風水塔 :”瑪尼堆“式風水塔
”瑪尼堆“式風水塔,也可說稱“閩南瑪尼堆”。我研究“閩南瑪尼堆”是從翔安北部的金柄村開始的。這是一種閩南地區普遍存在的原始風水塔,本地人大多稱其為“塔仔”。塔仔主要是用來祈福鎮煞的,其淵源比佛塔式風水塔古老,其功能比佛塔式風水塔多元。塔的分布,有一塔孤峙,也有多塔并列。用石頭堆進行祈福鎮煞,是亞洲地區普遍存在的古老民俗,如西藏的瑪尼堆、蒙古的敖包、日本的十三堆、韓國的社郎堂。2019年9月開始,我意外關注到閩臺地區亦有類似的古老風俗,且保存了為數眾多的相關文化遺存,特別是廈漳泉地區,更是尋常可見。為研究方便,我將其命名為“閩南瑪尼堆”。因澎湖地區已經將其稱為“仙塔“,我們也可將其稱為”閩南仙塔“、“福建仙塔”或“閩臺仙塔”。翔安是“閩南瑪尼堆”的重要分布區,目前,我已在翔安境內發現十多座相關遺存,從大帽山到烏營寨山,從烏營寨山到香山,均出現了“閩南瑪尼堆”的蹤影。
金柄風水塔 拍攝者:林鴻東
金柄風水塔
金柄風水塔,又稱金柄“瑪尼堆”。 位于新圩鎮金柄村。金柄風水塔意義重大,因為它是我發現的第一座“閩南瑪尼堆”。金柄風水塔,呈四棱錐形。石堆中有神龕,神龕中供奉土地公。所以,它既是風水塔,又是土地廟。我請教金柄村的黃奕管老先生,黃奕管老先生告訴我,“瑪尼堆”附近的山坑里曾經死過不少小孩,葬小孩尸體的陶甕一度到處都是,估計是山坑附近人家為防小鬼魂靈的影響,壘起石堆祭祀。
乍畫山風水塔 拍攝者:林鴻東
乍畫山風水塔
乍畫山為翔安區的古代名山,現位于香山西側山嶺。乍畫山風水塔,又稱乍畫山“瑪尼堆”,共有三座,呈圓錐狀,并列隱藏于山頭的密林。其功能眾說紛紜。《翔安文旅》公眾號2016年曾發一文,認為乍畫山上早就有一石塔,是九溪海港的航標。元初,當地民眾因感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杰,在原航標石塔旁增建兩塔,以三塔象征三杰,故稱為“三忠王塔”。這種說法不知源自何處,我到現場看過,感覺可能性值得商榷。
村門風水塔 拍攝者:林鴻東
村門風水塔
村門風水塔 ,又稱村門“瑪尼堆”。此“瑪尼堆”呈三角錐形,石堆中同樣設有神龕。其地點 位于廈門市翔安區大帽山農場村門村。村門 “瑪尼堆”與金柄“瑪尼堆”極為相像,只不過金柄“瑪尼堆”是四角錐形。 此瑪尼堆現已坍塌了一角。據村門村村民黃團結介紹,神龕中供的也是土地公,大帽山的”瑪尼堆“,早先曾有一些,現已所剩無幾。村民曾在”瑪尼堆“邊上蓋了一座土地公廟,與此瑪尼堆作用一樣,都是”把水尾“之用。
村尾曾溪嶺風水塔 拍攝者:林鴻東
村尾風水塔
村尾風水塔 ,又名村尾“瑪尼堆” 。村尾村的寨仔頭山與曾溪嶺的古道深處,共有三座”閩南瑪尼堆“文化遺存,分別為寨仔頭山的“文筆塔”,曾溪嶺古道的雙塔,三者現均已坍塌,只存殘余。據悉,曾溪嶺古道的雙塔,分峙于山路兩旁,塔中均有神龕,神像雖已逸失,從民間稱為土地公塔的稱謂看,供奉神靈當為土地。曾溪嶺古道是自古有之,卻被地方志書忽略的山間古道。昔時,村民通過古道時,須在雙塔上用石頭壓上金紙,作為過路時的祈福慣例。
廣化寺風水塔 拍攝者:林鴻東
廣化寺風水塔
廣化寺風水塔,又稱廣化寺“瑪尼堆”。在烏營寨山上,距廣化寺遺址不遠處,我無意間找到兩座“閩南瑪尼堆”,其中一座較為完整,另一座已嚴重破損,大抵是鎮煞之用。兩座風水塔的位置原來應該是位于前往廣化寺的小道的路口外側。
第三種風水塔:仿佛塔風水塔及其它
翔安的風水塔,主要是前述的兩種,我將仿佛塔的風水塔與其它類型的風水塔,列為第三種風水塔。
蔡厝風水塔(文筆塔) 拍攝者:林鴻東
蔡厝文筆風水塔
蔡厝文筆風水塔,又稱蔡厝“石筆塔”。塔身呈圓錐形花崗巖實心結構。傳說其與隔海相望的大嶝“硯臺石”呼應。原為筆狀巨石,后被毀,清代重修時改為筑塔。塔剎刻字,東為:“釋迦大帝”,西為:“清水祖師”,南為:“廣澤尊王”,北為:“玄天上帝”,西北為:“文筆朝天”,西南為:“光緒六年吉”,東北為:“十二月卯日”,東南為:“董事張寒罪、張寒俊、張寒源仝立”。從刻字內容看,主要是東西南北各有一神靈,分別為釋迦大帝、清水祖師、廣澤尊王、玄天上帝。西北、西南、東北、東南的文字合起來則是落款:“文筆朝天,光緒六年吉十二月卯日,董事張寒罪、張寒俊、張寒源仝立”。塔剎刻字確認了石筆塔的修筑時間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二是確認了石筆塔的功能確與文筆塔有關;三是確認了石筆塔同時也是鎮煞祈福的風水塔。
姑井風水塔 拍攝者:林鴻東
姑井風水塔
姑井風水塔,又稱姑井磚塔,是翔安區現存唯一的磚塔。從風格上看,屬于仿密檐式佛塔的風水塔。原有三座,2020年我第一次見到時,完整者僅余其一,其它兩座,一座只存塔基,一座蹤跡已無。現已修復一座。較完整的那座塔共五層,二、五層各有一龕。龕中據說原有石佛,已遺失。塔之檐原皆有蝙蝠紋灰塑,滴水瓦紋則是水蓮。《廈門文物志》認為姑井風水塔是元代風格。傳姑井在風水上為”麻雀穴“,村民修建三塔的原因是為了”罩網護雀“。
東界風水塔 拍攝者:林鴻東
東界風水塔
東界風水塔,又名東界石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重建于民國十年(1921年),重修于上世紀80年代。其矗立于海濱,曾為劉五店航道船只提供導航。塔頂刻有“大明萬歷壬子年建”、“拱星”、“寶鎮”、“民國十年”等文字及浮雕的菩薩、魁星像。
總之,翔安的風水塔群雖無高聳入云的壯麗,卻以“小而精”的形態濃縮了閩南風水塔文化的多元性、原始性、實用性。它們既是航海時代的導航燈塔、鎮守村落的信仰符號,也是文脈傳承的精神地標。在現代化進程中,這些古塔通過保護與活化,正以新的姿態融入鄉村振興的敘事,延續著翔安的歷史溫度與文化生命力。
(此篇僅為初稿,歡迎讀者批評指正,或提供相關的線索)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