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工作二十多年了,親眼見證了南昌如何從一個普通省會城市,成長為擁有72萬在校大學生的教育重鎮。這個數字背后,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大學遷徙史。
昨天跟一位上海來的朋友聊天,他居然不知道華東交通大學原本是上海交大的一部分!這讓我意識到,很多人對南昌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缺乏了解。
南昌的崛起并非偶然。
回想1971年,全國高等教育布局大調整,中央決定將上海交通大學的機車車輛系和同濟大學的鐵道工程專業并入上海鐵道學院,更名為華東交通大學并遷至江西。這是一個戰略性決策——分散沿海教育資源,平衡全國高等教育發展。那時的江西,急需這樣的人才培養基地。
還記得我剛來南昌時,校園里處處是施工場地。如今的華東交大已是江西省與國家鐵路局共建的高校,擁有3萬余學生,形成了52個本科專業的完整體系。
也許更讓人驚訝的是江西財經大學的發展路徑。它匯聚了多地教育資源——原江西省立商業學校、上饒銀行學校、贛州職業學校財經科,甚至還包括了國家統計局的衡陽統計學校!這種“拼接式”發展模式,在當時并不少見。
教育資源整合有時確實顯得粗暴。(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這或許是必要之舉?)
東華理工大學的故事更為曲折。它最初是1956年在山西太谷成立的太谷地質學校,后升級為太原地質專科學校,1959年才遷至江西撫州。我曾與該校一位退休老教授長談,他描述了從北方到南方的適應過程——“太原的冬天干燥寒冷,撫州卻濕冷刺骨,很多老師最初都扛不住”。這些艱辛,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
南昌航空大學則源自武漢。最初是1952年在武漢成立的漢口航空工業學校,1954年遷至南昌,經過多次更名,才有了今天的規模。有趣的是,這所學校與江西航空工業的發展緊密相連。教育布局和產業發展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
站在南昌大學的圖書館頂樓,望著城市天際線和星羅棋布的大學城,我常思考一個問題:教育資源的地理分配應該遵循什么原則?
歷史已經給出答案。中央當年決定從沿海發達地區和中部城市向內地遷移高校,目的是促進區域平衡發展。而今天,這一決策的成效已經顯現——南昌已成為全國第12大高等教育城市,擁有72萬在校大學生!
不得不承認,這種資源再分配帶來了陣痛...上海和武漢當時肯定有抵觸情緒。但從長遠看,這促成了更均衡的國家教育格局。
最令我感動的是那批隨學校南遷的教師。他們放棄了大城市的舒適生活,來到條件艱苦的江西,扎根基層,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我的導師就是其中之一,至今記得他說過:“教育事業,從來不是選擇舒適,而是選擇責任。”
現在,南昌的大學不僅為江西帶來了豐富的招生資源,也為本地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這70多萬大學生,既創造了巨大的消費市場,也成為推動城市GDP增長的新動力。
有人問我,這種“遷校造城”的模式還會繼續嗎?
我認為,新的高等教育布局可能會更注重內涵發展和特色培育,而非簡單的地理轉移。但南昌的經驗告訴我們,教育資源的戰略性布局,能夠成為區域發展的強大引擎。
江西的崛起,正是教育賦能的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