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架子”搭得越高,“里子”毀得越快。
當麥田泛起旱黃,那些在會議室里被反復提及的“豐收架子”,終究要在滾燙的土地上接受現實的稱量。
近日,河南全省小麥普遍遭遇旱情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截至4月18日,全省小麥受旱面積達720萬畝,主要集中在駐馬店、南陽、周口、平頂山、洛陽等豫中、豫南地區。
自3月中旬以來,全省平均降水量僅6.8毫米,不足常年同期的20%,多地連續40余天無有效降水,疊加氣溫偏高、大風頻繁,導致近五成氣象觀測站麥田表層土壤缺墑,部分區域墑情持續惡化。
種糧大戶王老漢蹲在田埂上,望著自家抽穗不全的麥苗直嘆氣:“公社那會兒修的機井,現在十口有八口抽不上水,河里的水早被工業園截走了,抗旱全靠柴油機拉水澆,一桶水成本比一斤麥子還貴。”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樣的場景與有些人講述的“底墑最足、出苗最好、缺苗最少、植株最壯”形成了刺眼的反差。
三刀認為,這種認知斷層,是辦公室里的“數據農業”與扎根土地的“汗水農業”激烈碰撞的結果。
當墑情監測數據停留在報表上,當田間調研變成車輪上的“走馬觀花”,那些被反復強調的“架子”,只不過是懸浮在現實之上的空中樓閣。
走進河南農村,隨處可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灌溉設施:斑駁的渡槽橫跨田間,生銹的閘門半掩在雜草中,這些承載著“紅旗渠精神”的水利工程,曾讓“十年九旱”的中原大地變成糧倉。
但如今,當年輕一代農民指著干涸的渠道問“這些水泥管子為什么不出水”時,老一輩人卻只能無奈地搖頭。
原來,好多河道被侵占建房,水庫被承包養魚,有時候灌溉用電還要先交“增容費”,層層加碼的成本讓水利設施成了“燙手山芋”。
更令人痛心的是,每年數千萬的維護資金不知所蹤,就連基層水利站職工的基本工資都難以保障。
所以,最終導致了有人搭建“豐收的架子”,有人修補“減產的窟窿”的局面。
說到這里,肯定會有人質疑:
高標準農田的錢都去哪了? 為什么幾十年前能修渠挖井,現在卻要靠天吃飯?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于,資金投入往往變成了“面子工程”——田埂上的監測設備成了拍照道具,新建的灌溉站因電費太貴無人使用,真正需要“毛細血管”般水利設施的丘陵地區,或許仍然在依靠肩挑背扛來抗旱。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有些人習慣了“報喜不報憂”,當有些專家開始沉迷于“數據豐收”,我們就有可能會陷入自欺欺人的困境。
正如某種糧大戶所說:“來調研時,我們被要求帶他看澆水后的示范田,旱情嚴重的地塊要提前插上‘長勢良好’的牌子。”
好在令人欣慰的是,河南農民展現出了令人動容的韌性:有人湊錢購買節水設備,有人在干涸的河床里打深水井,有人背著噴霧器挨家挨戶指導“一噴三防”。
這些在土地上摸爬滾打的身影,比任何“豐收架子”都更接近糧食安全的本質——糧食豐收從來不是虛幻的數據,而是億萬農民用汗水澆灌的結果。
足寒傷心,民寒傷國。
兩千年前的箴言,至今仍在叩擊著我們的心扉。
當我們在高樓里討論“糧食安全”時,不應忘記那些在烈日下抗旱的身影;當我們為“豐收架子”的完美搭建而“喝彩”時,更應傾聽土地深處傳來的渴求。
河南小麥旱情告訴我們:真正的糧食豐產,從來不是搭建在會議桌上的“架子”,而是扎根在泥土中的“里子”。
只有“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誓言,化作田間地頭的每一滴灌溉水,我們才能交上一份真正的豐收答卷。
或許,這才是對“民以食為天”最樸素也最深刻的回應。
請【點贊】,點【在看】,把文章【轉發】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