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趙無極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講習班
90年前,15歲的趙無極來到杭州,入讀國立杭州藝專(現中國美術學院),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藝術生涯。西湖,從此成為他縈繞終身的藝術現場;母校,就此化為他血液里刻骨銘心的藝術源起。個體的百年印記和學院的百年征途宿命般相連,始終牽引著他、鼓勵著他、托舉著他。
90年后,213件先生在杭州創作的早期油畫、版畫、瓷器等悉數“歸來”,正式入藏中國美術學院。這批珍貴的寶藏,承載的是先生與杭州、母校綿長依依的深厚情誼,貫穿的是先生用一生傾述的家國情懷。如《無題(靜物)》反映的是他就讀母校時對油畫技法的最初探索與實踐;《我在杭州的家》展現的是先生與家人在西湖邊的居所;《無題(寺廟和墳墓)》描繪的是西湖邊南宋愛國將領岳飛的墓地;《無題(蘭蘭肖像)》顯露的是先生和第一任夫人謝景蘭的日久羈絆;先生困頓時,給予他重要鼓勵的亨利·米修的《亨利·米修解讀趙無極的八幅石版畫》(1950年)版畫書……
趙無極,《我在杭州的家》,1947年,布面油畫,65 × 80.7 c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弗朗索瓦茲·馬爾凱-趙捐贈,2024年,圖片版權保留
趙無極,《無題(寺廟和墳墓)》,1947年,布面油畫,45.5 × 55 c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弗朗索瓦茲·馬爾凱-趙捐贈,2024年,圖片來源:Dennis Bouchard
趙無極,《無題(蘭蘭肖像)》,1935-1936 年,布面油畫,61 × 45 cm,趙嘉陵、陳綿捐贈,2024 年,圖片來源: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趙嘉陵、陳綿夫婦向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的文獻資料
趙無極妹妹趙無宣向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的文獻資料
趙無極講習班學員孫建平向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的文獻資料
趙無極國立藝專同學許鐵生的女兒許清照向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的文獻資料
在此之前,先生的油畫作品被系統收藏于全球150余個重要美術館博物館,但中國官方美術館、博物館尚無一件。置身新時代的開端,此舉不僅取得了趙無極作品在中國大陸公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體系的重大突破,這筆珍貴的文化寶藏也必將有效推動中國參與世界藝術史新格局的敘述,從而對中國藝術教育和文化創新產生綿延不絕的重大影響。
趙無極研究中心揭牌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代表學校接受弗朗索瓦茲·馬爾凱-趙女士及趙無極兒子趙嘉陵、兒媳陳綿捐贈,并頒發作品捐贈證書。呂亭瑤女士、趙嘉陵家屬劉彥女士代為接收證書
飲流懷源,深慶得所。這場跨越近百年的回歸,不僅是一次藝術生命的輪回,更是一闋世間大愛的暖歌。趙無極夫人、趙無極基金會主席弗朗索瓦茲·馬爾凱-趙女士(Fran?oise Marquet-Zao)和趙無極兒子趙嘉陵、兒媳等人的捐贈義舉,以無私胸懷讓先生的藝術精神得以持續滋養后世。籍此,教育展現出最動人的模樣——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個靈魂喚醒無數個靈魂,而創新亦具備了扎實根基。
江河有聲,水落石出。先生在最后一幅布面油畫《18.03.2008》中,畫下了生命的最后一次呼吸:微風吹過,竹葉搖曳,湖面微瀾,罕見的紫色讓人驚悚。先生是用色大師,一生卻極少選用紫色,他用這抹紫預判了自己的終點:回歸源頭,自由澄澈,快樂通達。
站在世界藝術之上的創造性融匯,是卓立于東西格局之上的浩然大道。世紀飄搖,藝術圈繁花盡落,唯此朵“無極”花深沁汪洋。那里春風拂面,那里靜水流深,仿佛醞釀著一個嶄新的開始。“趙無極”又一次在江南山水間埋下了面向未來的種子,于似水流年和山窮水復中,不斷扎根,向外吐納。
我信,這份自我循環,必將不歇生長,終有一天將參天成林。
一個人的世紀擺渡
趙無極經歷兩個世紀,在百年生途里手握兩大傳統,豎起世界藝術大旗,為后來者激蕩起諸多關乎想象的藝術漣漪。文明荒原,他從心所欲卻不逾矩,直面創造靈魂,換來藝術覺醒,展現出靈魂相契的高質量自由。但這個IP的成型,是諸多因素的高效合集。時間、事件、個體、時代等全因素缺一不可。
1939年,趙無極與同學在云南昆明安江村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室前合影(前排左二為趙無極),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許鐵生家屬捐贈
東方血脈。出身溯源,無疑是重要前提。作為宋朝皇族的后裔,趙無極在骨子里深沁著地道的東方情愫,深埋經年的血液澆灌定會結出根深蒂固的豐碩花朵。那些童年里,祭祖后被拿出來清供的趙孟頫和米芾真跡;祖父自小要求寫書法的日日夜夜;柴米油鹽中的詩詞歌賦,隨時在家人對談中冒出的評論話語等存蓄,是自然落根的生生不息,更是蔓延無限的綿綿不絕,也是他內心堅定的古典教義。
因此,世人常謂之“回歸”并不成立,他從來就沒有棄過中國畫。或許有暫時擱置,但拋卻的只是時尚熱度和審美假象,而非美的本身。因為深埋于心的羈絆是無法抹去的DNA,青銅銘文、甲骨刻跡和唐宋書畫等滋養萬物的真實共鳴最終會與米芾的“絕跡天機”深度并軌。
國際視野。正因為有這份辯證哲思的打底,無論日后前往何處,包容和開放的趣味在趙無極心里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既能與石濤、米芾同呼吸,也能和意大利原始派藝術家契馬布埃共話題,少年時初見叔叔從巴黎寄回印有米勒《晚禱》的明信片時,也才能深度共鳴。
起點不設限,終端才無限。他的根脈從來就不止一處。渴望靈魂和鳴的他更清楚敞開心懷的重要,面對未知,是仰視、俯視亦或平視,結果必定截然不同。所以,他能從書法中悟到油畫顏料瀟灑的運筆,于米芾的畫作中領會宇宙洪荒,在甲骨文的古拙筆畫和漢代壁畫中體會符號語言的精妙。
時代境遇。實話言之,人生成長離不開諸多機遇的造就。他鄉生活,并非全然的心之所求,悲欣交加的經歷,更不是坦然的心之所愿。情勢牽動的所有情非得已,皆是諸多客觀成因的綜合。此外,諸多貴人的加持亦是重要底氣,如父親在財力和方向選擇的大力支持,以及諸恩師的重要引導,如林風眠和吳大羽。早期深度沐浴中西藝術之光的前輩們不僅給予趙無極實際幫助,更關鍵的,是直接展現了道路的可復刻性。“林風眠鼓勵我對傳統的質疑,當我要以不同的方式觀察和思考時,他寬容我,還保護我不受排擠。”“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做畫家,除了藝術史,對其他艱難的科目都不在意…我們的老師吳大羽理解我們。”
由此,可看出趙無極在意的從來就不是一時熱鬧,而是前往真實源頭飲水,真正做到與偉大同行。
一所學院的世紀征途
這份個體軌跡,與其母校的生長內核深度相契。
1928年,國立藝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在杭州成立。歷經滄桑初心不改,既擅從源頭尋覓敘事系統,亦重于全球化語境中開放吸收,多元構建中國文化藝術的全球話語體系。首任院長林風眠立校初期就提出“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東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學術宗旨,以東西貫通的現代主義作為最初的精神基因,在文化激蕩的世界語境中形成無比豐富的藝術視野。
迄今,這條“國美之路”已歷經97個春秋,在現代中國藝術的發展歷程中馨香永續。征程百年,這份學術初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沉淀百年,這所學院也已自塑起獨屬的話語論域、通識研究、創新范式等內構邏輯,既有典型性又具普及性,既有宏觀指導又有具體路徑,在文化使命、創新意志和教育理想的多重關照下,努力實踐著新時代大局的繼往開來。這份自覺引領,是關于文化根性培養路徑的思考,更是激活文化新質能量的長期布局。
“趙無極”,不僅是這份學術底色的最佳代言人,更直接將這條“國美之路”延伸到了世界藝術舞臺的中心。先生從以師為范,到比肩之信,再至大道同行,其無數次奔回源頭汲水,再毫無芥蒂地往前飛馳,無論間隔多遠或路途多艱,都能義無反顧地再出發,將人類意識置于高位,使現代藝術超越束縛成為一種人文主義藝術,一步步締造出獨一無二的“趙無極”。
1985年“趙無極繪畫講習班”攝影:黎江
先生的藝術實踐,從一開始就具有現代性,觀者無論什么時候遇見,都會被牢牢吸引。他的畫里有藏不住的悸動,時刻撞擊人心。尤是看原作,更能體會這份用心。無謂毛筆或油畫筆,水墨或油彩,側峰、中鋒、頓筆等運筆之法全然隨心,空間拿捏更是舉重若輕,情緒宣泄點到為止又恰到好處,甚少厚涂或堆砌的大筆刷通過涂、抹、提、按、皴、擦等諸多隨心率性的動作實現織物般的肌理,果斷揮灑又柔情萬種,輕輕撩撥卻浸入骨髓,欲罷不能的感同身受便涌上心頭。
因此,懷念先生不能僅困于“追思”,“領悟”“啟發”實質更重要。學生許江一直記得先生當年說的這段話:“向民族的優秀傳統學,向世界第一流的大師學,兩方面結合起來,加上自己的個性,這樣自然而然地融合起來,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風格不應該是地方性的,而應該是國際性的,世界越來越小,東西方互相滲透,中國畫和西畫的界限已經不存在,不要找個套子將自己套住,應站得高,站在世界藝術之上。”
言語誠懇,沒有繁復辭藻,卻道出最核心之念“要找到自己的人生路”,這是一個至今都發人深省的命題。
一個展覽的托底與公信
實際上,這213件趙無極作品能夠最終正式入藏中國美術學院,和一個展覽息息相關。
2023年,是先生逝世十周年。9月,“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出重要作品及文獻230余件,其中油畫作品129件。展覽同期舉辦了三次高質量學術研討會,匯聚海內外專家學者80余人研討趙無極藝術之于世界藝術史的獨特意義。5個月的展期內,參觀人數達25萬人次,導覽活動900余場,媒體傳播量8.6億,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象級”文化事件。
“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
策展人余旭紅為觀眾導覽
“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現場
這個迄今亞洲最大規模趙無極回顧展,最讓我心儀的實質是“誠意”:近五年的策劃、精心設計卻了無痕跡的空間場域、深度挖掘的藝術故事、多維綻放的學術項目…這片詩意深埋的湖山,給予了一名校友足夠的尊重與誠心。
同時,有豐富細節和碎片的托底:故事、人物、時光、掙扎、彷徨、痛苦、猶豫、歡樂、欣喜、悲哀、失望、堅定、淡漠、遺忘、失去…混合著不斷變換的畫面,時代印記就這樣在一個世紀的悲歡離合中逐一顯形。至此,中國式現代性的無盡摸索不再是空話,展覽也藉此成為傳統與現代有機銜接的真實藝術現場,和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真正實踐轉化。
這份“誠意”感動了很多人。如趙無極基金會主席、趙無極夫人弗朗索瓦茲·馬爾凱-趙(Fran?oise Marquet-Zao)就明確表示,這個展是一個持續產生影響力的事件,也是她決定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建趙無極研究中心的緣起。趙無極基金會藝術總監揚·亨德根(Yann Hendgen)也表示,正是這個展的成功舉辦,催生了趙夫人捐贈趙無極作品的意愿。
趙無極作品捐贈協議及共建趙無極研究中心備忘錄在法國巴黎簽署
這個展的影響也不僅在當時。接下去,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將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保護好、利用好、展示好趙無極的作品,把趙無極的藝術精神傳承下去。中國美術學院和趙無極基金會還將共建趙無極研究中心,該中心作為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下設機構,主要負責開展和促進趙無極的藝術在中國大陸的研究出版、展覽展示、公共教育、宣傳推廣與國際交流。
世紀翻篇,藝術有為。就讓我們穿越偏見的迷霧和壘砌的高墻,通過直面“趙無極”,讓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在漫長源流演變和生成軌跡中開創的文明新形態,既順達完成自我圓融,亦為促進世界秩序重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
文 字|鄒 萍
編 輯|鄭佳怡
責 編|邱莉麗
審 核|徐 元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