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時隔多年,“極限二選一” 又在互聯網界上演了。多年前的 “3Q 大戰”,兩家公司曾逼著網友二選一,如今,類似情況在外賣行業重現。京東指責競爭對手,強迫騎手二選一:一旦騎手接了京東訂單,其在另一平臺的賬號就會被封禁。不過,涉事競爭對手平臺已否認這一說法。
其實,此事真假已不重要。它發展至今,最大的意義在于,有望打破過去幾年互聯網行業的壟斷局面。不知大家是否發現,近十年來,隨著資本不斷兼并,互聯網行業如一潭死水,幾乎停滯不前,毫無創新動力。從早期打車大戰開始,各大平臺燒錢競爭,最終走向合并。打車行業如此,視頻平臺、共享單車行業亦是如此。幾乎所有行業的競爭模式都是:前期燒錢搶占市場,打到最后誰也無法徹底勝出,便選擇合并;合并之后,便開始剝削消費者。
外賣行業過去幾年也是如此。起初,外賣市場有三大巨頭競爭,后來兩家逐漸退場,剩下一家獨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家獨大的公司竟然長期宣稱不賺錢。一方面,它向商家抽取 10% - 20% 的費用;另一方面,又向消費者收取打包費、外賣費。可即便如此,公司卻表示虧損,那么錢究竟去哪了?外賣平臺作為輕資產的平臺型公司,連騎手都是外包的,既無需為騎手提供基本工資,以往也未給騎手繳納社保,騎手多勞多得。平臺不過是研發一套算法,成本能有多高?每年抽取商家巨額費用,錢到底流向了何方?
劉強東曾說:“外賣行業但凡抽商家超過 5 個點,那就是不道德的。” 的確,過高的抽成把許多外賣店逼上絕路。就像 “315” 曝光的那些黃燜雞米飯外賣小店,鋌而走險背后,是被平臺高額抽成逼得難以生存。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打車平臺,多年來也一直宣稱虧損。可打車平臺既無需提供車輛,也無需雇傭司機,不過是靠程序員開發算法運營,虧損從何而來?前期燒錢可以理解為補貼市場,但如今,打車、外賣還有多少補貼?線下賣快餐 15 元,在平臺上叫外賣,用完補貼后往往要十七八元,消費者并未得到實惠,平臺卻仍稱虧損。
早期打車、外賣確實有實打實的補貼,那時打車比坐出租車便宜得多,外賣也優惠不少。但如今,所謂的補貼早已名存實亡,可平臺抽成卻一分未減。最終,平臺成功上市,市值飆升,創始人身家百億千億,然而騎手沒掙到錢,商家沒掙到錢,消費者也沒得到實惠。
所以,這次京東殺入外賣行業,我舉雙手贊成。這就是 “鯰魚效應”,能打破壟斷局面。一家獨大必然滋生壟斷,而壟斷往往會引發各種不良現象。就像電商領域,如果沒有拼多多,阿里和京東或許不會像現在這樣積極求變。
我一直反對互聯網的中心化模式。過去在線下,零售店眾多,大家共享市場利潤,商場背后的店主、商鋪出租者等都能從中獲利,財富分配較為分散。但如今,電商平臺的中心化趨勢,導致利潤高度集中于平臺,進而加劇了財富集中問題。外賣行業也是如此,原本消費者打電話訂餐,商家自行配送,各方都能獲利。而現在,商家都要向平臺繳納高額抽成,財富過度集中,后續如何再分配成了大問題。
不難發現,近年來國家已高度重視這一情況,不斷加強反壟斷監管。以前,阿里不支持微信支付,微信也不能用支付寶支付,如今這類行為已被禁止,要求各平臺合作打通、公平競爭。此番京東進軍外賣行業,或許背后有高人指點,無論如何,這對打破行業壟斷、促進良性競爭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