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憲威
《京江晚報》刊登了“抗日烽火中的‘小莫斯科’”一文,文中記述抗戰時期茅東縣建昌圩被蘇南新四軍稱為“小莫斯科”,抗日先輩的功績令人敬仰。其實當時鎮江還有一處黨領導下的抗日區域被稱為“莫斯科”,它就是新老洲。
新老洲是靠近長江北岸的一個沙洲,包括現丹徒區高橋鎮以及揚州市的部分區域,當時隸屬鎮江縣,分為南老洲、北老洲和新洲,與江都縣交界。這里四面環江,南江面千余米,北江面僅二三百米,由此渡江北上十分便利。其時,島上既無日軍據點,也無頑軍盤踞,鎮維持會及其武裝也無戰斗實力,且洲民多系外地逃荒而至的漁民、船工、灘民等抗日基本群眾,因此新老洲是新四軍渡江北上的理想跳板。
1938年7月,管文蔚領導的新四軍挺進縱隊遵照陳毅的指示,攻占并控制了新老洲,使其成為新四軍向北發展的橋頭堡。在之后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特別是郭村戰斗、黃橋決戰等緊要關頭,新老洲成為新四軍部隊調遣、物質調運的重要通道。
1941年7月,日偽開始在蘇常太地區發動第一期“清鄉”。針對丹北地區反“清鄉”斗爭的準備工作,蘇南區黨委書記、新四軍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作了具體明確的指示,其中之一就是建議蘇中區黨委,把新老洲由江都縣劃歸(京滬)路北特委(1943年3月改組為丹北中心縣委,1944年11月改稱蘇中五地委)領導,并作為一個縣級單位配備干部,作為路北特委的后方。
1942年2月,路北特委領導下的江鎮縣委成立,工作范圍為新老洲及長江北岸的江都仙女廟、大橋、嘶馬一線以南區域。江鎮縣委以新老洲為立足點,深入廣大農民、灘民、漁民群眾中,通過宣傳教育和調查摸底,逐步發展黨員、建立秘密黨組織,并開展發動組織群眾、爭取偽方人員轉化反正等工作,使江鎮地區的抗日斗爭形勢不斷好轉,逐步由抗日同情區變為游擊區。新老洲成為聯通蘇南、蘇中、淮南三大根據地的交通柩紐,粟裕、譚震林、陳丕顯、鄧仲銘等高級領導干部,不止一次地通過這里南下北上。1942年12月起,新四軍一師主力分三批南下,也都曾通過新老洲。
1943年3月,日偽開始在丹北“清鄉”,丹北中心縣委領導機關和部分部隊轉移到了新老洲。隨著領導力量的加強,新老洲更加成為我安全的后方。洲上辦起了休養所、軍械修理所等后勤基地;舉辦黨訓班,培養知識青年干部;開展部隊整訓,1944年新四軍在揚中摧毀下洲日偽據點,爭取一個連的偽軍起義,部隊就是撤到新老洲進行休整并召開了祝捷大會。
至1945年上半年,丹北中心縣委、蘇中五地委機關在新老洲駐扎了兩年之久,召開年終總結、開展整風學習都是在新老洲,還在這里多次召開各縣縣委書記、縣長會議,因此丹北的干部都稱新老洲為“莫斯科”。時任山北縣縣長的趙文豹曾回憶,有一次,上級通知他帶領山北12個主要負責同志去“莫斯科”開會,在過江時遇到了大風,所幸船工行船經驗豐富,駕船本領很高,他們才安全無恙地抵達。
來源:京江晚報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