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近日,在雨城區望魚鎮三臺村的田野間,60余畝土地煥發新生。一顆顆被譽為“金疙瘩”的魔芋種子被埋入沃土,歡聲笑語中,一幅"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春耕畫卷正徐徐展開。
魔芋是一種高產量與高經濟價值兼具的農作物,望魚鎮三臺村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為魔芋種植的理想之地。4月以來,在三臺村魔芋種植基地,40余名村民們正在拉線、打窩、放種、壘行、施肥、蓋土、覆膜……大家分工明確,干勁十足,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忙碌的景象為春耕生產增添了一抹濃厚的色彩。魔芋產業的發展,不僅為鄉村發展帶來活力,村民還從中獲益不少。除了流轉土地有收入,還有魔芋管護、采挖等為村民帶來的就業崗位。
今年來,三臺村繼續堅持黨建引領,帶領村集體合作社通過流轉農戶低產低效林地,騰退林地新增耕地60余畝,打造糧食+魔芋復合種植基地,不僅新增了糧食面積,也帶動群眾走向了致富之路。
三臺村村民李和文
“現在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一天120元,還能照顧家里,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李和文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據了解,三臺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不僅新增了耕地資源,也尋求了新的產業道路,更讓留守村民實現了“務農、顧家、增收”三不誤。初步估算,僅此春耕季,參與務工的村民人均可增收3000余元。
葉小麗(中)為村民進行技術指導
“魔芋種植要注意三點,選種要優、間距要適、排水要暢......”雨城區農業農村局的高級農藝師葉小麗正在田間開設“流動課堂”。為保障春耕種植質量,區農業農村局組建了多組專項技術指導小組,采取“一對一”結對幫扶的方式,從種源選擇到田間管理,為農戶提供全程技術護航。據測算,通過科學種植,預計畝產可達1500公斤以上,按照當前市場行情,每畝純收益可達2000元。同時,充分利用行間距種植玉米、豆類等糧食作物,每畝可增加糧食產量600斤以上?!耙郧胺N地靠經驗,現在靠技術,產量翻番都不止!”村民王大姐邊記筆記邊感慨。
“我們村通過多方考察論證,最終選定糧食+魔芋作為特色主導產業?!比_村黨委書記、村主任、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李開松介紹道,“魔芋具有管理相對簡單、市場前景好等優勢,非常適合我們山區種植。魔芋喜陰,我們配套種植玉米等高桿糧食作物,實現一地雙收。”據估算,該基地投產后,預計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12萬元的收入。村里計劃將部分收益用于改善基礎設施,另一部分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形成“產業帶動-集體增收-反哺民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成熟魔芋
魔芋作為一種非常優質的膳食纖維,零脂肪且食用后有飽腹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與此同時,魔芋還可以運用在工業領域,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此外,魔芋的種植有助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我們村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契機,依托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鼓勵群眾發展魔芋、蔬菜等產業,進一步提高土地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助力鄉村振興?!崩铋_松說道。
以“魔芋”為筆,三臺村繪就的不僅是春耕圖景,更是一條“黨建引路、科技護航、產業造血”的鄉村振興之路。當“金疙瘩”破土而出時,增長的不僅是產量,更是農民臉上的笑容和鄉村發展的底氣。夕陽西下,新栽的魔芋苗在春風中輕輕搖曳。村民們扛著農具走在田埂上,身后是連片的希望,眼前是炊煙裊裊的家園。
三臺村的故事,正是雨城區鄉村振興的生動詮釋——在這里,土地不再沉睡,技術扎根田間,小產業正書寫共同富裕的大文章。
▌記者:趙宇航、劉駿(通訊員)、馬周梅(實習)
▌視頻制作:楊超
▌編輯:彭勇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